《末代皇帝》中的溥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

《末代皇帝》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基本上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包括他一生中重要的人和重大事件。溥仪经历过清朝末年、民国年间、抗战时期这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从皇帝到沦为阶下囚,他的一生是传奇而又动荡的。而从他个人而言,我认为溥仪始终是一个孤独的人。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命令人将溥仪从醇亲王府送入宫中养育,并下旨让溥仪当皇帝。从此,溥仪便离开了她的母亲,直到十几年后才得再次相见,跟随他进宫的只有她的养母王焦氏。

登基时的溥仪只有三岁,基本就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婴儿,面对缓缓升起黄布的和满朝的文武大臣,溥仪并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只是以婴儿的目光觉得新奇,他快步走下台阶,被大臣身上携带的蝈蝈所吸引,在那一刻的紫禁城,这只蝈蝈才是溥仪最感兴趣的东西。对于一个孩童而言,相比于物质条件的好坏,父母的陪伴无疑是更重要的,由于缺少管教和陪伴,溥仪从小就形成了自我、偏执的性格。

除了母亲以外,养母王焦氏是溥仪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人。溥仪当时十分年幼,每晚睡觉时自然会感到害怕,这时王焦氏便会陪伴他,给他讲故事,让溥仪入睡。所以溥仪从小养成了需要人陪才能入睡的这个习惯,等他长大后,先帝遗妃们对溥仪的这个习惯十分不满,并下令将王焦氏送出宫,于是溥仪伤心地说道:“她不只是养母,更是我的蝴蝶。”

只有在王焦氏身上,溥仪才能得到一丝残缺的母爱。从王焦氏出宫那一刻起,唯一陪伴在溥仪身边的亲人也离开了,自此溥仪可能再也没有在宫中品尝过亲情的关怀,他从一个孤独的儿童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少年。除了亲情的缺失,溥仪的孤独还体现在他的感情生涯中,他娶过两任妻子,却都没有与他相伴到最后。

1922年,溥仪娶了她的第一任妻子——皇后婉容。当时的婉容和溥仪一样,都接受过教育,拥有着开放的思想并支持溥仪剪掉辫子,向文明开化的时代更进一步。那时的溥仪,找到了一个与自己的思想相符的女子,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抗战争时期,溥仪一心想要靠外来势力的帮助复辟,与婉容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婉容内心悲伤寂寞,染上了的恶习,最终一人孤独惨死。

而他的第二个妻子文绣与婉容不同,虽然也接受过新式教育,她的内心却还是一个很封闭的旧社会女子。清朝被推翻后的溥仪,和以前一样享受着奢靡挥霍的生活。但文绣慢慢接受了新式的思想,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选择了和溥仪离婚。

从此以后溥仪一生没有再娶,也没有子嗣。所谓天伦之乐也不过是和爱人、孩子相聚一堂,这是最简单的快乐,溥仪的一生也从未体验过。

西洋教师庄士敦是溥仪一生中唯一的朋友,在世人眼中,他是被迫退位的屈辱皇帝,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他只要一与外国人的人结交,就又会立马变成令人痛恨的“hanjian”。而在外国人眼中,他只是一枚棋子,溥仪是甘愿作为傀儡吗?

在影片中令他下定决心反抗的原因是慈禧太后的坟墓遭到了破坏,虽然没有过亲人陪伴,溥仪还是有很强的家族意识的。清朝虽然结束了,爱新觉罗家族依然存在,溥仪不甘心令人摆布,却把内心的抱负施展错了地方,事实上他的身份也不允许他有任何抱负。溥仪想要融入社会最好的方式便是变成一个普通人平淡的过完一生,可惜当时心高气傲的他并不懂得这一点。

后来,溥仪沦为牺牲品,接受教育。他承认了一切罪名,鲜与人交谈,只与花花草草打交道。被释放后,溥仪被改造成了一个普通的人,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他需要买票进入紫禁城。

当溥仪迈着缓慢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过曾经嬉笑玩闹过得台阶和殿堂,走过那个曾经被他称作为“家”的地方,他会想些什么呢?是会想起和王焦氏一起坐在御花园时的温存,还是那些和结发妻子婉容的快乐时光,亦或是袁某人将车队开进紫禁城那一天的屈辱,我们无从得知。我只觉得,那个苍老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无比孤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6

电影中的溥仪是一个小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溥仪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本身就既具有神秘色彩。正是这部电影将一个末代皇帝的人生完美的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是喜或是悲只有观众自己明白。

溥仪三岁登基,可是面对的确实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据说登基当天,溥仪过于闹腾其父扶着他说“快完了,快完了”,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杜撰,但是这句话在当时来说无异于给在场的所有的人心中泼了一盆冷水。

1908年登基,1911年大清就灰飞烟灭。可这个时候的溥仪还是个孩子而已。他唯一钟情的可能就是一只蝈蝈。所以,老年的溥仪再回到故宫金店的时候,唯一能有印象的也是宝坐下的那只蝈蝈。

成年后的溥仪每天面对的事太监和宫人,他这个时候急切的想去认识外面的大千世界但是却没有自由。直到有一天溥仪被赶出了皇宫,这对于青年溥仪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大好事。毕竟,之前的生活无异于软禁。出宫后的溥仪急切的想融入这个社会,却不知外界也只是想拿着他当做一个傀儡而已,一个工具而已。

看似自由,又没有自由。就连自己的老婆也不愿意继续这种生活。

在东北当了几年的傀儡皇帝之后,溥仪被当做了战犯。虽然有些事情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名头却是他的。这个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老年急切想着改造的溥仪。

一个急切的想成为正常人的溥仪。

老年的溥仪回顾一生,什么荣华富贵,什么恩怨情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他唯一和常人不同的可能就是他的末代皇帝的称号。于是一生就这样被这个名号所累,经历了九死一生也经历过表面辉煌,最终只留下了平淡。

不知道最后坐在龙床上的溥仪内心是怎样的所想?

是想着曾经的繁花似锦,还是想着昔日的失魂落魄?这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从出生就带上了一个枷锁,直到去世也算是回归到了本真。

这是皇帝溥仪,也是凡人溥仪的一生。

第2个回答  2018-10-06

由著名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在1987年上映后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也获得了诸多好评和国际大奖。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的没落和消亡,也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荒谬而悲凉的人生。

如果要说《末代皇帝》中的溥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伙哥并不想从他本身去评价,因为他虽贵为天子,可命运从来没有给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从三岁登基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整个人生都将是一场漫长的悲剧。所以在我的眼中,溥仪他是一个很可怜的人。

当他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只对蛐蛐感兴趣的孩子时,便已经是清朝的皇帝。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便开始了自己傀儡一般的生活。他虽然拥有万人之上的地位,却没有与其身份对等的权利。那个偌大的皇宫在别人看来是无比憧憬和向往的地方,但对于溥仪来说却更像是一个困住自己的囚笼。就如同那只他感兴趣的蛐蛐一样,只能被困住,走不出去。

或许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溥仪的话,大清不会消亡。但伙哥却觉得这并不是溥仪的错,反而他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奶娘被迫离开皇宫时,他拼尽全力去追却没能好好告别。母亲去世时,他也没能赶去见最后一面。淑妃文绣也执意离开了他,他这一生一直都在和身边亲近的人告别,无论那些亲近的人是被迫还是自己的意愿,溥仪一直都是被抛下的那一个。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说的是:“我想皇上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孩子”。但在伙哥看来,他不止是世界上最寂寞,同时也是最可悲的孩子。或许溥仪的内心一定是渴望爱的吧,不然他不会那么努力的去追那些离开他的人。

从三岁成为一朝天子到年迈时要买票才能回到自己曾经最熟悉的家,溥仪的一生太令人唏嘘了。他这一生都在被操控和限制,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随着清朝的灭亡,溥仪也成了那个朝代的牺牲品。

当时的溥仪就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更何谈那个时代的未来呢?伙哥很佩服这部电影的导演贝纳尔多,他从一个旁观者最客观的角度讲述了溥仪不被理解但又可怜的一生。影片结尾处那个终于挣脱束缚的蛐蛐,也更像是溥仪这一生的缩影。

第3个回答  2018-09-11

溥仪的人格,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即使有的人说他天生优柔寡断也是无从考据。他三岁登基,在懵懂无知的年纪,对皇宫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先帝死后,慈禧太后以“承继同治,兼祧光绪”的名义,将三岁的溥仪从醇亲王府召进紫禁城,立为嗣皇帝。一个月后,他便正式登基即位。(找一个那么年幼的孩子来登记,还不是为了能好好掌控她的大权,小孩子给个糖就能拐走的)。当她将立嗣之旨说出后,为等群臣作何反应,变白眼瞪过去死了,这种戏剧死亡方式似乎有些嘲讽慈禧。群臣下跪,有人为她蒙上一块白帕子,这张惊悚的面容才得以退出屏幕。就算宫殿之中闹成这边,小溥仪依旧活在自我的中心,因为他还小并不明白人盖上百帕子有何意义,或许还在好奇,是在玩什么好玩的游戏吗,所以你说这么晓得孩纸你指望他能懂什么。

于是,满朝文武百官,军臣将士,太监宫女其频频磕头,吾皇万岁万万岁。三岁的孩子能懂什么,他不懂为什么要跪他,他也不懂没有他的回话,他们也起不来。他还在好奇在宫殿里找能玩耍的东西,左窜窜右摸摸,穿梭在他们之中。这时,他忽然被蛐蛐叫声吸引,来到这位太监面前,太监也都是会看眼色的人,看到这位新登基的皇帝感兴趣,说现在它是皇上的蟋蟀了,虽然不懂为什么就是自己的,还叫自己皇上,但也很快就很开心的在一边玩耍了。

所以,溥仪的天性是纯白的,或者还带有清高,他在醇亲王府也被视王子般宠溺,也没人教他帝王该干什么,该怎么样生活,该怎么样处理国事。 而后在宫里的生活,无需说明便知是昌盛而无餍的。这般环境里年复一年,助长了傲慢,自恃,专制,独断,依赖性强等诸多极端品性的养成,无可质疑。

溥仪后来向看守所所长讲述着一段的动机缘由说,因为他是满洲人,所以中国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只有日本人献殷勤,像好朋友一样对待我,所以就被带走了。但他想复辟帝国,又不行被利用。之前,也积极的拉拢各个军队的阀头,想借助恢复祖业,但也是无济于事,才将日本人当做外援。然后就被日本人利用夺得东北三省。婉容一直在劝他,可他却无动于衷。他在封闭的年月过了一声,和军人政客也是抗衡不了的,即使是一般人耍耍小心机,他都发觉不了,何况签订条约,出卖玩过国土,卖国求荣。他的懦弱和无知直接体现,而无知,还是他不可避免的命运。 


溥仪的个中表现与心情是可被理解的。天性如白织,纯洁、透明,和所有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阅历塑造人的同时,也毁灭了童真,尤其他这般特殊的地位,导致了他这样的性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2-07

《末代皇帝》中的溥仪像一叶浮萍,皇宫到底算不算他的家?他没有根,随着历史的洪波,冲散聚合,颠簸震荡。透过他一生曲折的经历,历史悄悄留下痕迹。

我说他像浮萍一般,不仅指他在身体上的被迫颠沛流离,无法掌控自己,也是指他自己精神上的没有根,他一直以来都对自己无法有准确的认知。

三岁时,溥仪被带离母亲身边,被推上龙座,他还无法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慢慢长大,他知道自己是皇帝,可以在宫中肆无忌惮,幼稚的以为自己永远会至高无上。后来,他连出入宫门都无法自己选择,朱红色的沉重大门,总是在他眼前慢慢阖上,少年的愤怒只能靠摔死他养的小鼠来发泄。再后来,成年的他不得不离开紫禁城,似忧似喜,那时的他会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嘛。原以为自己在日本的帮助下复辟有望,但伪满洲政权只是一座新“紫禁城”,大门再次紧闭,原来他还是没能逃脱。最后,日本战败,溥仪成为战犯,被囚禁审判。浮萍如他,从未能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大江大水,争相在历史河床上冲撞,激起蹭蹭重浪,浮萍怎么可能左右这一切。

岁月蹉跎,溥仪老了,被释放之后,他成了一名花匠。溥仪去了他曾经的皇宫,花了一毛钱买门票,他试图接近龙座,被带着红领巾的小男孩拦下。溥仪从龙椅下掏出一个蛐蛐盒,打开盒子,蛐蛐探出身子来,慢慢爬出。溥仪释放了蛐蛐,更释放了自己。他这一生一直在被告知,他应该做什么。小时候,他知道了自己应该做皇上,应该在龙辇上;长大一些,他明白自己应该好好待在皇宫里;后来,他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傀儡皇帝;然后他成了战犯,又被要求交代一切错误。他从不知道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没有根的溥仪,就算他戴上了眼镜,世界还是迷蒙看不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