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区别

如题所述

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但同时,俞孔坚也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俞孔坚列举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理解不到位,将海绵城市混同于LID(低影响开发),而没有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多个尺度系统去解决问题,丢了西瓜捡芝麻。二是部门隔阂。有些城市的部门观念陈旧,怕淹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小脚园林”价值观根深蒂固,阻碍海绵建设工程。三是被商家错误引导,以为铺渗透地砖和管道及修建蓄水罐就可以代表海绵城市。四是投资渠道不畅,只热衷争取国家补助,没意识到这是每个城市自己的义务。

五是误以为建设成本很高,社会投资商夸大工程造价,ppp模式不健全。六是资本主导,技术落后,国有大公司垄断工程,技术支持缺乏。

俞孔坚特别指出,海绵城市主要是要疏通自然之筋络,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投资并不比城市绿化工程大,而且提高城市综合价值。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建造雨洪公园,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建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矮不同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减小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1/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0
  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但同时,俞孔坚也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俞孔坚列举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理解不到位,将海绵城市混同于LID(低影响开发),而没有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多个尺度系统去解决问题,丢了西瓜捡芝麻。二是部门隔阂。有些城市的部门观念陈旧,怕淹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小脚园林”价值观根深蒂固,阻碍海绵建设工程。三是被商家错误引导,以为铺渗透地砖和管道及修建蓄水罐就可以代表海绵城市。四是投资渠道不畅,只热衷争取国家补助,没意识到这是每个城市自己的义务。五是误以为建设成本很高,社会投资商夸大工程造价,ppp模式不健全。六是资本主导,技术落后,国有大公司垄断工程,技术支持缺乏。

  俞孔坚特别指出,海绵城市主要是要疏通自然之筋络,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投资并不比城市绿化工程大,而且提高城市综合价值。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建造雨洪公园,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建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矮不同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减小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1/4。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2-10
海绵城市是通过透水入渗、雨水管理、生态治理,减少雨水径流,缓解住区热岛效应,让城市回归自然,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万都时代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LID) 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