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每个培养皿倒多少毫升培养基

如题所述

15ml左右。

细菌培养,平皿中培养基要求完全覆盖皿底,厚度2-3mm,直径90mm的平皿,半径4.5cm,厚度2-3mm,需要的培养基体积V=3.15*4.5*4.5*0.2(或0.3)=12.7ml(或19.1ml),因此需要15ml左右,具体厚度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酌情增加培养基的倒入量。

倒平板的时候不宜过厚,过厚移菌不好移,容易粘在打孔器上,而其移到下一个培养基上培养条件不同,原培养基太多的话,不利菌适应新的环境,过薄则不利于微生物生长。

扩展资料:

培养基配制原则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总体而言,所有微生物生长繁殖均需要培养基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及能源,但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复杂,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首先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配制针对性强的培养基。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营养物质浓度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例如高浓度糖类物质、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不仅不能维持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反而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

3、控制pH条件

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最适pH条件各不相同,一般来讲,细菌与放线菌适于在pH7-7.5范围内生长,酵母菌和霉菌通常在pH4.5-6范围内生长。 

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

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F)的要求不一样,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可正常生长,一般以+0.3一+0.4V为宜,厌氧性微生物只能在F值低于+0.1V条件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进行好氧呼吸,在+0.1V以下时进行发酵。

F值与氧分压和pH有关,也受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在pH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通气量(如振荡培养、搅拌)提高培养基的氧分压,或加入氧化剂,从而增加F值;在培养基中加入抗坏血酸、硫化氢、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二硫苏糖醇等还原性物质可降低F值。

5、原料来源的选择

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分,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培养基用量很大,利用低成本的原料更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另外,大量的农副产品或制品,如鼓皮、米糠、玉米浆、酵母浸膏、酒糟、豆饼、花生饼、蛋白胨等都是常用的发酵工业原料。

6、灭菌处理

要获得微生物纯培养,必须避免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与灭菌。对培养基而言,更是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对培养基一般采取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培养基用1.05kg/cm2,121.3℃条件下维持15-30min可达到灭菌目的。

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泡沫的存在对灭菌处理极不利,因为泡沫中的空气形成隔热层,使泡沫中微生物难以被杀死。因而有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消泡沫剂以减少泡沫的产生,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板培养基

百度百科——培养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8

大约可以倾注7ml培养基,不过倾注培养基并不需要非常准确,肉眼观察,倾注培养基时培养基完全覆盖培养皿底部并且有一定厚度就可以了。

培养基,是指供给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或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等几大类物质。培养基既是提供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增殖的基础物质,也是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生存环境。

培养基由于配制的原料不同,使用要求不同,而贮存保管方面也稍有不同。一般培养基在受热、吸潮后,易被细菌污染或分解变质,因此一般培养基必须防潮、避光、阴凉处保存。对一些需严格灭菌的培养基(如组织培养基),较长时间的贮存,必须放在3-6℃的冰箱内。

扩展资料:

使用培养基的注意事项

培养基在使用前通过高压或过滤灭菌。防止污染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确认工作细胞库是否被污染,确认毒种工作种子批是否被污染,确认所用培养基及其添加成分(如小牛血清、NaHCO3等)是否被污染,均可用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无菌试验来确认并排除。

2、同时要对无菌试验培养基的灵敏度进行验证。实际生产中,可以从配制好的培养液中取少量加入营养琼脂于恒温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即可观察有无污染。

3、高压灭菌设备、过滤除菌设备均应进行验证,确保灭菌和除菌效果;前者应在投产前及其后的每6个月进行验证,后者应在每次除菌前、后进行验证工作(至少应在除菌后进行一次)。

4、另外,应将有毒区与无毒区严格分开,并有各自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孵室,有毒区对无毒区应保持相对负压,防止病毒对培养细胞(尤其是细胞库)的污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培养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10
一、 培养基的配置:
我们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来培养大肠杆菌.
配置1000ml的培养基(可由教师在实验前配置好,也可由学生分小组后在实验课上操作).
1、 配方:
牛肉膏 5g
蛋白胨 10g
Nacl 5g
琼脂 20g
2、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
3、溶化:加热熔化,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4、调pH:用1mol/L NaOH溶液调节pH至7.0——7.2.
5、灭菌:将配置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上棉塞,包上牛皮纸,用皮筋勒紧,集中放入高压灭菌锅内,121摄氏度、100千帕压力下灭菌15min.5——8套培养皿用旧报纸包作一包,于干热灭菌锅内160——170℃条件下灭菌2小时.
6、倒平板:灭菌后,待固体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
①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三角瓶,左手拔出棉塞;②右手拿三角瓶,使三角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③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三角瓶口的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倒过来放置的目的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向培养皿中转移已灭菌的培养基时,也不要把培养基沾在皿壁上.否则,空气中杂菌会在这些粘附培养基上繁殖,并污染皿内培养基.
二、 大肠杆菌的接种、培养:
1、接种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平板划线法:
①操作步骤:将培养皿底部用拇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打开.在此同时,用环状接种针在火焰旁取少许菌悬液,迅速送入培养皿内,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1次平行划线 5条,转动培养皿约70°角,用烧过冷却的接种针,通过第1次划线部分作第2次平行划线,然后再用同样方法,通过第二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三次平行划线和通过第三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划线.划线时,接种针应与平板表面成30°角左右.不要使接种针碰到培养皿边缘,也不要将培养基划破.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于恒温箱培养.
②该方法原理及其注意事项:
用接种环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菌也逐渐减少.划线到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在培养10~20h后,可由一个细菌产生单菌落,菌落不会重叠.如果再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至含有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由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
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2)稀释涂布平板法:
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到10-5 10-7之间,然后取0.1ml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通常每个培养皿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适合.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在斜面上扩增培养后,再做功能性实验.
2、 培养:
将接种后和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12小时和24小时后,分别观察记录结果.
三、 实验评价相关问题:
1、未接种的培养基是否有菌落?如果有,为什么?
2、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其颜色、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3、如果培养基上出现了不同的菌落,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四、 实验注意事项:
① 实验中用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造成污染.灭菌后,通常在60~80℃烘箱中除去灭菌时的水分;
② 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加热结束切断热源后,要使温度自然降低,气压务必降至零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容器中的液体暴沸;
③ 在用任何器皿转接时,瓶塞和封口膜只能夹在手上,不许放在台面上,接种时要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
④ 培养基一定不能沾在三角瓶口、试管管口和培养皿壁上,否则容易污染;
⑤ 接种时要胆大心细,动作快捷,这是减少污染的关键;
⑥ 接种后,培养皿必须倒放(盖在下方)在恒温培养箱中,如正放则水蒸气在盖上凝成水滴,滴到接种后的培养基表面,水流扩散会使菌落扩散,就很难形成单菌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