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式”的未成年人师生恋真的靠谱么?

如题所述

我觉得未成年人的师生恋不靠谱,因为未来不确定,喜欢不代表能在一直一起生活。但马克龙的恋情确实被人赞颂为他加分不少,也激起了许多人的少女心。
“马克龙式”师生恋引起热议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马克龙与夫人的年龄差距吧,而是马克龙爱上老师的坚定:他愿意为了和老师的将来去奋斗,就算他工作后遇到了更多人也没有被诱惑改变初心。一个人对自己珍爱的人能够有多少担当。当马克龙十几岁的时候,他会不会自我怀疑,怀疑他自己以后会改变。结果是他没有,相反他功成名就后迎娶了老师并一起照顾老师的孩子们。




我虽然不相信什么真爱无敌,但是有些人认为马克龙与老师结婚是看中了老师家里雄厚的政治经济资源,马克龙是凭借老师家才有了丰厚的履历获得了成功,说马克龙是法国加强版的祁同伟,我也是极度不认可的。只能说有些人自己心里脏看什么都是脏的,看名流不一定非要挖阴暗面找心理平衡。
从眼睛和神情里就可以看出来,无论布里吉特老师有没有庞大的背景,马克龙都是很爱她的。而且24岁的差距,不仅仅年龄上的,更是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亦师亦友亦母的布丽吉应该与教会了马克龙许多东西,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
感情是没有年龄差距的,我觉得恋爱要“门当户对”,不是指经济、社会地位之类的,而是两个人的眼界三观要合得来,能不能聊到一起去,有没有对未来有共同的打算才是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2

这个社会上又有几个马克龙呢!又有几个人能够如同他与他夫人那样可以不顾世人眼光,最终修成正果牵手走到最后呢!这假若他找的妻子与他年龄相差无几,人们还会议论他与夫人的故事?正是因为修成正果的没有几对?而且是男小女大,所以才会被人过度注意,被人过度消费。正如上面的所说的那样这个世上只有一个马克龙。所以说未成年人师生恋真的很不靠谱。




俄狄浦斯情结又成恋母情结,指的是孩子在心理上亲母排父,这是男孩成长期的一种状态,需要加以引导,当然这对父母不是我们生理上的父母而是精神上的。假若引导不当就会在成年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那就是找个比自己大的另一半来满足自己童年时期的需求。恋父情节亦是如此,但这是不被社会所认同的,不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当他出现时人们会对他议论纷纷。
而身为老师就要为人师表,德行一致。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老师心智总会是成熟的吧!也许会是真爱,但是仍需克制,要知道他人生才刚刚开始,你要是有能力把他培养成下一个马克龙,你要是有勇气与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敌,承担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那就在他成年后可以在一起,否则趁早遏制自己的荷尔蒙冲动,好好教书育人,要知道也许你只是一时冲动,但是那却是另外一个人的一生。
我身边有一个例子,其实很不愿意讲出来,毕竟是别人的隐私,我身边的一个女孩和她的老师偷偷谈恋爱,其实他们的年龄差没那么大,但是中国人对老师的心态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尽管是暗地里但是他们行为还是被人们注意到了,在大会上被不点名批评,老师被迫辞职,两个人的恋情无疾而终。但是女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指指点点,说那就是和老师谈恋爱的那个女孩,导致女孩无法忍受压力一度崩溃。最终休学调整自己。
两个未成年人恋爱就是早恋,因为心智不成熟,阅历少经济不独立等各种原因而不被家长所接受,更何况是与老师师生恋。前两天一则关于美国老师与16岁女学生私奔的新闻,被家人报了警,妻子与这名老师离婚,这名老师将面临牢狱之灾。身败名裂,哪怕是真爱也是需要被法律所惩罚的,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而而负责。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有思想与理智,假若人人都随心所欲的做事儿而不遵守制度来约束自己,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怎样的混乱。




当然我们不排除这种形式有真爱存在,他们不介意年龄差距,与生理上的不同。而是在精神上他们的年龄是一样的,他们是平等的,可是这种真爱太少了,大多数人经不起社会上人们的议论与评价,经不起火炼最终很难成为真金,我们提倡精神自由恋爱自由但是那是在双方平等的情况下提倡的,而不是不对等的情况下提倡恋爱自由,师生恋他们的人生阅历年龄等等都是处于不对等的,所以很难被世人所容,哪怕他们坚持到最后,也是需要被人另眼相看的,但是不管怎样祝福他们祝福真爱。
但是什么年龄阶段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儿,过早必夭,我们常说说早恋不靠谱儿,未成年师生恋更不靠谱儿。我们都不是马克龙所以大家还是正常的谈恋爱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