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育才小学选址在哪里

如题所述

阳西育才小学选址在哪里如下:

东至润扬路,南至文汇西路,西至西北绕城公路,北至扬冶路的区域。

拓展知识:

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称为经学的附庸。

简介

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字形;字义;字音。在汉代,分别不很显著。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小学大师

许寿裳先生的《章炳麟》介绍,认为章太炎(章炳麟)“是革命元勋,同时是国学大师”。而在国学大师方面,将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贡献,列于首位。鲁迅说:“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1903年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猛烈抨击清皇朝的统治,被捕入狱。1906年6月出狱,立即被革命同志、青年学生们接送到日本。他在东京一面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继续鼓吹反清革命;一面讲学,讲的就是“小学课程”即语言文字学。

当时有8名中国留学生很想听课,但是因为时间冲突无法参加,于是章太炎“特设一班”,他们每星期日上午去章太炎寓所听课,讲授内容就是“小学”。

据许寿裳说:“其《新方言》及《小学答问》两书,都是课余写成的,即其体大思精的《文始》,初稿亦起于此时。”可见,章太炎在革命事业上最辉煌的岁月,也即他在语言文字学研究中最结硕果的时期。

这8名同班听讲者是: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均夫及许寿裳。

朱希祖后成了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上古文学史》、《中国史学通论》等著作。1911年他曾集资刻刊章太炎的《小学答问》,鲁迅出资15元,此书1912年印成。

朱宗莱(蓬仙),曾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关于他的事迹记载很少,但他却著有《文字学形义篇》。周作人,后来成了名作家、名教授。他著译等身,但在文字学方面似少建树。他在《我的杂学》中说他的“杂学入门书”大致是八类,“二是小学书,即说文尔雅方言之类”。

把语言文字学的书列为第二类,可见他的重视。他没有文字学方面的专著,却写过不少文章,很有独到见解。如《汉字》一文中,他认为:中国“民族间自有系维存在,反不似欧洲人之易于分裂”。“此是何物在时间空间中有如是维系之力”?“思想文字言语礼俗”而已。

他还进一步指出:“假如没有这汉字,却用任何拼音文字去写,中国的普通国语文便无法可以读懂,势必拼写纯粹方言,……其结果即是文字言语之分裂,一方言区域将成为一小国,中国亦即无形的分裂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