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如题所述

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观察和描述:
-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等。通过提问,帮助他们描述作品中的细节、颜色、形状等。
2. 启发想象力:
- 鼓励学生想象作品背后的故事或意义。问他们:“你觉得艺术家想表达什么?”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联想和创造力。
3. 比较与对比:
- 将不同的艺术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发现不同的风格、技巧和表达方式。这有助于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
4. 探索多样性:
- 展示来自不同文化、时期和风格的艺术品。通过多样性的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广度和深度。
5. 实地参观:
- 安排学生参观美术馆、画廊或艺术展览。亲身感受作品的尺寸、材质和色彩能够增强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
6. 讨论和分享:
- 定期组织小组讨论或分享艺术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 艺术活动:
- 提供丰富的美术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艺术制作的过程。这包括绘画、雕塑、手工等。
8. 文化背景了解:
- 在介绍艺术品时,简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
9. 鼓励创作:
-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让他们体验到艺术创作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独立理解和欣赏。
10. 用心引导:
- 引导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时要用心,不仅仅注重技巧和形式,更要关注情感和表达。
以上建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关键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欣赏中得到乐趣和启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2-29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审美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了,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教师要把审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或语言进行传授,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课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课业有关的儿歌、童谣、故事或编排一些有趣的游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给学生上《吹泡泡》这一课时,我就采取了游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引导学生做吹泡泡的游戏,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阳光的照射下,透明的泡泡呈现出的颜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吹泡泡的动作,在作画时,学生们抓住吹泡泡动作的特点把形象画得生动、逼真,同时在给泡泡涂色时,色彩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只涂单一的颜色。在欢快热烈的游戏氛围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引导学生欣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俄罗斯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美术不仅交流感情而且也交流思想,欣赏的过程不仅仅是以愉快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不仅多角度地学习和认识了自然的美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而且通过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还能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的能力和掌握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文明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美术欣赏可以是专题欣赏,也可以是进行随堂欣赏,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教师引导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美术作品中的造型与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结束后,教师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让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容易在欣赏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做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向正确的审美方向发展。例如在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我先向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画时的第一印象和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与画面有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我把有关作家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对画面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中,对于作品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并学会欣赏美。

学生的审美教育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生活,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游览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美的存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所见到的景象,如花朵五颜六色丰富的色彩,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如同小女孩儿穿着绿色的长裙在翩翩起舞。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特征的了解去领悟大自然的美感意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风俗人情,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如《我的家乡》等与自然社会有关的课业内容,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如过年时逛庙会、放烟火、踩高跷等家乡特有的风俗。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去发现自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从中学会欣赏美,进而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要将外在美和内在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表里如一,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对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情感、想像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以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