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防治瘟疫的?(时间是清朝以前)

如题所述

1、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2、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3、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4、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5、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6、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6
药烟薰,避瘟散,贴避瘟符,年头送瘟神。等等
第2个回答  2014-01-06
古人很早之前就有“大灾过后必有大疫”的认识。但是受到科技落后的限制,往往是疫情初步爆发后才进行预防,有一定的滞后性。
古人对于尸体的腐败会传播瘟疫认识很早。因此对于死尸的掩埋有严格的程序。比如用石灰垫底、尸体分层摆放中间杂以石灰;不吃病死的动物;以湿布捂住口鼻等等。
中医里也有很多清心、解毒的丹、散、丸剂,可以事先含服预防呢瘟疫。
最后我建议你看一部电影“大明劫”。可能对你有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06
吃中药!追问

具体办法

追答

药方!

喝中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