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cal weeding in nursery)
(齐明聪)
化学药剂防除苗圃杂草的一项技术措施。杂草不仅与苗木争夺养分、水分,影响苗木生长的光照和空气条件,还易助长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因此消灭杂草,对保证苗木正常生长有很大作用。化学除草不仅节省劳力,降低成本,而且是培育壮苗,实现林业现代化的措施之一。
除草剂的作用
除草剂不管施入土壤或喷洒叶面,都能进入植物体。除草剂施用在土壤中后,逐渐进入土壤溶液,通过根毛被吸收进入植物体。若将除草剂喷洒在叶面,则可通过叶表皮或气孔进入植物体。但气孔充分张开时,其总面积也仅占叶面积的1%左右,只有表面张力很小的药液才能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在叶表皮的吸收中,药剂主要通过角质层这一屏障。角质层是由蜡质和角质组成的,故脂溶性的除草剂容易通过角质层进入植物体。在角质层中的蜡质,除分布在叶的表面外,还以蜡质小块的形式包埋在角质的基质中。角质也是亲脂的,但它有吸水性,当其充分吸水后,蜡质小块由于角质的膨胀而互相分离,这时水溶液的除草剂就可通过叶表皮进入植物体。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后的作用,因药剂性质不同可分为触杀和内吸传导两种。触杀型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就与细胞原生质发生牢固的结合,或有少量的药剂在细胞间上下左右移动,从而使吸收到药剂的细胞和它邻近的细胞受害致死,故只能起局部的杀伤作用。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通过输导系统,由吸收到药剂的组织转移到分生组织,才能起毒杀作用。由根部吸收的药剂,沿水的相同途径而进入木质部,通过导管蒸腾液流向上转移。由叶部吸收的药剂,从细胞到细胞通过胞间联系的通道转移进入韧皮部。药剂在韧皮部借助同化液流上下移动,与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共同转移,而积累在需碳水化合物的地方。除草剂引起杂草死亡的作用机理是干扰和破坏了植物体的正常生理生化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因饥饿而死亡。②破坏植物的呼吸作用。有些除草剂对吸收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有破坏作用,当植物的呼吸受到除草剂破坏时,植物因得不到能量而死亡。③干扰植物激素的作用。植物体内含有协调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多种植物激素,它们在植物体内不同组织中都有严格的一定含量与比例。激素型除草剂,使植物体内激素的严格含量与比例发生变化,引起畸形生长或不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根据苗木的种类和生长情况、杂草情况、天气预报,确定用药种类、剂型、剂量和使用方法。除草剂对药液的浓度没有严格的要求,只需要把规定的用药量均匀地施在规定的面积上。但与气候土壤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气温高和降雨多的地区或季节,以及在粘性小、沙性重或比较贫瘠的土壤上,施用低剂量;反之,则用高剂量。常用的方法有:①喷雾法:将除草剂与一定量的水配成均匀一致的悬浮液,用喷雾器喷洒到植物的茎叶上或土壤表面。喷洒应在晴天无风时进行。施药要均匀周到,严防漏施或重施。②毒土法:将药剂与一定量的泥土混合,撒施到土壤表面。配毒土的泥土一般为捏起成团,落地散开的过筛细土。用土量应根据施药的熟练情况,以能施均匀为度。毒土混合匀后盖起搁置10多小时,让药剂与土壤充分吸附后,再均匀的撒到地里。苗圃常用除草剂和使用方法见表。
除草剂的应用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生产和应用的除草剂已有240多种。由于农药残毒和污染环境日益严重,对除草剂的要求,不仅要原料易得,高效价廉,还应有高度安全性,能在动植物体内代谢和土壤中降解。为了减少药剂的飘移、流失和增加药效的持久性,除草剂的剂型正在向粒剂、微粒剂、胶悬剂与缓释剂方向发展。此外,将除草剂混入杀虫剂、杀菌剂或化肥中,一起施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化学除草组主编:《化学除草》,科学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