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七岁的崇祯能够扳倒魏忠贤?

如题所述

谢邀。

此处的崇祯,指的是明思宗朱由检。

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原本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去世后,由于没有留下子嗣,命时为信王的朱由检入继大统,后世称为崇祯帝、明思宗。

魏忠贤是明熹宗时期极受宠信的司礼秉笔太监,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当时的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崇祯帝即位时只有17岁,而魏忠贤不仅手握重权,以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他的亲信田尔耕为锦衣卫提督,崔呈秀为兵部尚书,朝廷内外遍布魏忠贤的阉党。

而明熹宗临死前还叮嘱崇祯帝,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十七岁的崇祯帝能够扳倒魏忠贤?

悦史君认为,与崇祯帝的个人素质和朝臣的支持有关。

第一,崇祯帝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

第二,崇祯继续优待魏忠贤和客氏,同时将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第三,魏忠贤送了一些美女给崇祯帝,崇祯帝为免魏忠贤的疑心,将送来的4名女子全部留下,仔细搜身,发现4名女子的裙带顶端,都系着一颗细小的药丸,宫中称为“迷魂香”,实际上是一种能自然挥发的春药。

第四,魏忠贤派一个小太监坐在宫中的复壁内,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氲着一种奇异的幽香,以达到催情的效果,但崇祯帝识破了。

第五,魏忠贤命一些无耻的臣工们不停地上疏,为他大唱颂歌,崇祯帝读这些奏疏的时候,总是“且阅且笑”。

第六,魏忠贤向崇祯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请求停止为他建造生祠,崇祯帝的批复不温不火:“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这既抑止了朝野上下对魏忠贤的崇拜,又不致引起魏忠贤的恼怒。

第七,崇祯帝还不断嘉奖魏忠贤、王休乾、崔启秀等人,以麻痹他们。

第八,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呈秀毫无益于厂臣,而且若厂臣所累。盖厂臣公而呈秀私,厂臣不爱钱而呈秀贪,厂臣尚知为国为民,而呈秀惟知恃权纳贿。”崇祯帝借机免除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

第九,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等人,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崇祯帝一直不动声色,中间还得面对魏忠贤的哭诉。

第十,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政、;九、伤民财;十、亵名器。崇祯帝立即召见魏忠贤,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震恐伤魄”。

第十一,魏忠贤用重宝贿赂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讨教对策,徐应元劝魏忠贤辞去爵位,于是,魏忠贤请求引疾辞爵,得到崇祯帝的允许。

第十二,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崇祯帝斥责徐应元,并再次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

第十三,魏忠贤出京的时候,竟然还带着卫兵1000人、大车四十余辆,崇祯帝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

第十四,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上吊自杀。崇祯帝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将客氏鞭死于浣衣局。

第十五,从天启七年十一月至崇祯二年三月,崇祯帝大规模清算阉党,除首逆魏忠贤、客氏之外,共列七类:首逆同谋六人,结交近侍十九人,结交近侍减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结交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

然而,明朝的党争还在继续,崇祯帝厌恶廷臣结党营私,于是又委任宦官,双方争斗直到明朝灭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6

因为他从小的志向就是扳倒魏忠贤。因为他身边还存在着很多想要除掉魏忠贤的人才。而且,皇帝就是皇帝,只要不是傀儡那就不会被一个太监左右。

崇祯皇帝的一生并不好评价,他扳倒了魏忠贤的确是大功一件,但是明朝依旧在他的手里面走向了灭亡,一个亡国自杀的皇帝,真是不好评说。不过他除掉了魏忠贤也不一定是他自己的本事。

首先他登上皇位可是魏忠贤暗箱操作的,他当时也是对魏忠贤马首是瞻,他只不过是跟魏忠贤定下了一个合作,先皇去世以后他依旧可以保证魏忠贤风光不减当年,魏忠贤是个太监自然没办法自己当皇帝,让这个看起来无公害的人当了皇帝,自己依旧掌管着实权,也没什么不好。

就在这个互相利用的关口上崇祯骗过了魏忠贤,在得到皇位以后,崇祯迅速展现了自己的实力,用自己皇帝的身份直接就把魏忠贤给除掉了。

其实崇祯没有搞清楚,魏忠贤的实力其实主要来自于先皇的放纵,他可没有曹操一样的本事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除掉他并不是难事,真正难得是这个太监的十几作用。

魏忠贤的存在是可以震慑住很多势力的,他是有一定的实力才被先皇如此放纵,如果没有了他,明朝只会加速灭亡。这就是明朝历史的奇怪之处,越是贪污腐败,国家的GDP以及稳定就越好。一旦解决掉那些大的贪污犯国家就会灭亡。

崇祯能顺利除掉魏忠贤绝对是魏忠贤太大意了。他并不明白,崇祯对他只有恨,没有看到他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他输给了自己的自负,而不是崇祯的智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16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由一个小太监变成为了秉笔太监,也表现出他的极为受宠,掌权之后他排除异己,自己独掌阉党,大臣们想要上奏皇帝,也需要通过魏忠贤,于是他又可以专断国事,以至于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后来17岁的崇祯上任,他对于魏忠贤的举动早已看在眼中,只等时机成熟便要铲除他,他首先将魏忠贤的党羽清除掉,首先就是兵部尚书崔呈秀,一步步的清理后,终于清理掉这个魏忠贤的臂膀。于是许多大臣也纷纷开始攻击魏忠贤,大臣们被其挤压已久,早已对其不满,他又做了许多丧尽天良的事,大臣们很容易就列出他的罪状,崇祯借此机会,大力打压他,许多魏忠贤的党羽也倒戈一击,魏忠贤变成一只落水狗,人人喊打,终于无力反抗,被崇祯扳倒了。

第3个回答  2017-11-06
做人不能太自负,做太监如此,做皇帝亦是如此!明末已是千疮百孔,以崇祯的精明未必看不清楚魏忠贤的价值,但他太自负了,以为自己可以超越他的爷爷万历,哥哥天启,但事实上他跟那帮高智商又凶又狠给脸不要脸无耻到没有道德下限的东林党清流对抗之后,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对待无耻之徒只能用更无耻的方法,老魏显然深谙此道,可惜他也太自负,他太高估这个长于深宫之中,太监之手的崇祯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三百年的黑暗血泪史,历史的太平彻底向西方倾斜……
第4个回答  2017-11-06
杀了魏忠贤完全断了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有些人说东林党人是一股清流,然而中国历史的真实就是清流为了自己的利益,以道德等各高点打压其它势力,,如明末的三大事件,杀袁崇焕,甲午战争,都有他们的参与,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罔顾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们在甲午战争前不顾国家战力,是主战派,可发展军力,需要钱的时候,就是拖,清流其实就是精英群体,如果你相信精英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自身团体的利益,你相信吗,那种人又有几个,所以精英与满族合作建立清王朝,而平头百姓谁当皇帝有什么关系,只要不剥削的他们有活路,谁会反抗,只要魏忠贤是崇祯自己人,利益是一体的,杀了自己人可见当时清流的能量有多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