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看《奇葩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0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大多数娱乐节目的特点,唯有《奇葩说》摆脱窠臼,每一季都在爆发。

截止最后收官,#奇葩说#话题在新浪微博阅读数达到31.1亿,爱奇艺的播放量为4亿5千万,参赛选手从辩论圈或者鲜少露面的领域走向公众视野,一夜爆红、身价倍增。

黄执中成为最后的BBking,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这个喜欢打电玩的宅男,在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中,获得过两届最佳辩手,他的辩论总是切中要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创了一套独特的辩论理论以及操作体系。

黄执中可谓辩痴,一直通过文字、讲座以及实际行动,发布大量关于辩论理论和思考的文章,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辩论的宣传和推广,出席各种辩论赛事。

他的优势还在于独特稳重的嗓音,说起道理简单朴实,如同邻家大哥一般接地气,瞬间就拉近了自己和观众的距离。如今的他,像是辩论界的关二爷,年轻辩手走上辩坛,都要拜他一拜。

昔日的对手,现今的央视主持人路一鸣对他评价说:“有个人,他的结辩稿赛后看起来并不特别出彩,但是在场上,你还是会不由自主把手伸向他”。

相比大多数真人秀的综艺节目,我更喜欢看《奇葩说》,它总是给我提供很多思维的出口。

智慧是人类注定的苦役,思考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上帝让我们承受种种苦难,是要在我们身上探寻各种可能性。

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负责开拓进取,其他人生产纳税支持,并执行他们的计划,这是当前人类社会的形态。以前更血腥一些,没有思想、深度不够或者能力不足的人,被奴役被杀戮,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面前,我们必须保持独立的思考。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02

从《单身是贵族还是狗》到《如果每段婚姻有效期是七年,你赞成吗?》,《奇葩说》第三季十二期的辩题,总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每一个点,都能戳中我们内心深处的最柔软的部分。

第1期,马薇薇说:“单,所以我残缺,所以我在人世间,如狗般寻觅。我嗅嗅这里,我嗅嗅那里,我在闻那种独属于我的味道。我被这个人赶出去,不要紧;我被那个人踢走,也没关系。我流浪在这孤独的尘世,是因为,真爱如狗。直到我找到另外一个,跟我嗅味相投的狗,我们相逢,最后,由狗修炼成人,从而获得自由。”

像狗一样寻觅,但就是宁缺毋滥,简直可以谱曲成为一首《单身狗之歌》。

第15期,花希说:“她在我眼中是所有美好的代名词。今天你为了得到一个包,也许你会刷爆你的信用卡。但我为了得到那个人,我将要去刷爆我的自信,刷爆我的安全感,甚至我刷爆的自尊。可是,我就是要得到她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上你,终于得到你喜欢的东西更值得开心的了。”

但凡为了一个人低到尘埃里,丢掉自己爱过的人,看到这番话都会泪流满面吧。

第21期,探讨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姜思达的网恋视频片段获得上万人转发,王珞丹也禁不住发微博感叹—— 经常会被问到:“哎呀看到朋友结婚着急吗(嫁的又不是我喜欢的人我着什么急) 有男朋友吗是不是单身啊” ,其 实一直觉得这问题问的太行活了。

很多人不是单身,但心是孤单的; 而有些人严格意义上讲身是单的,但心不孤单; 如果让我选,宁愿是后者。因为决定你是否充实快乐的永远不是一个实体。

第22期,节目更是突破禁忌首次为生死开辩: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生死离别,这似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看得无比动容,在我读大学的四年里,四个叔婶相继离世,每次都在腊月,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幼,我是作为家族的长男披麻戴孝跪灵的。

一向喜欢搞笑的李林从头哭到尾,节目也因他的第一个发言瞬间安静,气氛变得无比沉重。

蔡康永哽咽讲述台湾著名舞蹈家罗曼菲的故事,她的遗言是:“我拜托你们把人生当成一场party,你们要继续在party里面玩耍,可是我要先告辞,然后我是一个好客人,所以我告别一个party的时候,我不希望全场的人都因为我而放下酒杯关掉音乐,穿上外套站起来,一副你走了我们也不要玩了的景象。”

高晓松现场写了一首诗,一秒钟就弄哭了很多人:“我鼓励你撑下去,但是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要告诉你一句话,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的,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03

《奇葩说》第3季的辩题,不但在深度上下足了功夫,也在广度上有所拓展,比如《奇葩核电站泄漏,让有家有后的东博士去还是让单身的米博士去?》《 这个世界到底需不需要超级英雄?》《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节目通过这些我们从来没碰到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更多。还有些辩题脑洞太大,或者生活中太小的我们从来没有没在意过,节目拿出来讨论,让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第三季做得很有突破性。

此外,高晓松在第三季回归增加了节目的厚重感,他用他一如既往的高傲博学来表达观点,与更为机敏灵活的蔡康永进行一来一往的互辩,充分展示了他的思维和机敏并非浪得虚名,也让《奇葩说》“马晓康”的组合,平衡且维系了一如既往的标准,并不断自我超越。

蔡康永为我们带来情感和真理,温柔亲切,却具有可以帮你吞噬梦魇,扭转人生的力量。高晓松为我们带来学识和观点,像一头猛虎,让你招架不住,但又心生敬畏。

马东曾说,“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在所有的辩论节目当中可能都有效,但恰恰在《奇葩说》中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奇葩说》这个现场追求的是一个混沌的感觉,我们把那个感觉带给人的时候,那个感觉在你心中引起的波澜,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所以,清晰并不是《奇葩说》的追求。

《奇葩说》的很多选手,并没有丰富的辩论经验,但他们一样表现出色,抛开专业辩手的素养要求来看,他们的思维语言,以及在台上所展现的东西,专业辩手也不一定找得出漏洞。

打着“这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的口号,《奇葩说》的辩论,更像是“反驳式的演讲”,反驳是针对上一个选手的观点进行反驳,演讲就是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讲的三个原则分别是道德、情感和逻辑。谁说得好,说得有理,说得更让观众心悦诚服,观众就支持谁。 观众之所以左右摇摆,是因为他们心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只跟随内心的声音,无法抗拒会被谁说服。

在听别人阐述观点的时候,我们也在梳理自己的想法。那些你认同的观点,就是你的价值观,由那些语言表达极为优秀的人说出来,于是你会产生共鸣。有很多明明我们也懂的道理我们就是不会表达,那是因为我们的阅历不够丰富,思考不够集中,我们应该去提升自己。

《奇葩说》之于我们的意义,不在于教会我们哪些辩论技巧,让我们学会哪种表达方式。而是让我们去思考,怎样才能说出有人愿意听的表达,怎样才能让我们变成一个更有意思的人。

04

程浩说,假如我是一个智力归于零的智障者,那我就不会因为梦想的遥远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因为爱情的渺茫而伤心欲绝,更不会因为一腔豪情的无处宣泄而郁郁寡欢。如果我失去思考的能力,我相信自己会比现在过得更幸福。

但是,如果真的有两个选项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是不愿失去思考的能力。

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因为冷,人类发明了火,因为不循规蹈矩,人类用火做了熟食,因为思考,人类有了今天的文明。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像其他生物一样,简单自然活着,无非是学点语言,穿穿衣服,完成些世俗意义上的仪式。他们也许不知愁苦,生命的质感,却不及那些痛苦的清醒者。

我喜欢函数方程,也喜欢文字游戏,喜欢苏格拉底,喜欢笛卡尔的思辨哲学,喜欢接触一些好玩的东西,喜欢《奇葩说》。

马薇薇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奇葩说》永远都是最后一个选持方,因为我知道,比较难的那个持方,比较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那个持方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在搅局不是在耍泼,而是在于让你知道,这个社会的少数派和异见者都他自己的不得已。

有人劈波斩浪,有人溯洄从之,有人随波逐流,人生永远不像看起来那么整齐划一,有些不同寻常的路,需要不同寻常的人去走,让我们共同期待《奇葩说》第四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