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各有各的性,是什么意思

世间万物各有各的性,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又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同样我性人性众生性寿者性
太专业的术语那些我不会
万物之所以为万物 就是太多不可计数不同之物的总称或者合成
物和物不同之处是本质和相和性
相简单说是外表 无形肉眼看不到也有相 五眼可以看清并能分别其相
质不多说 佛家术语一般不提到质 性简单说就是本质 外相内相之外的 主要决定于其存在和变化的叫做性 简单说
比如说人性贪嗔痴慢疑
寿者性就可以说没有这些感情感受 不能绝对说寿者性 等等
满意请采纳
简单说本质的不同 唯心而识而论
满意请采纳 自己的见解追答

众生为有情 石头为无情 石头为物 也有其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31
依据佛法,大至一世界,小至一微粒,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皆可成佛;世间万物皆有道心,亦可得道。的确,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万物皆有情”的世界:花草会说话,鱼虫会恋爱,花鸟鱼虫会交流……有情万物与人类人生,本性无二,平等一味,并无分别。
从最不起眼的昆虫,到最有权力的世界领袖,所有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和幸福,避免烦恼和痛苦,这几乎是所有意志和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无论这些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可能经常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并常常忽略这个问题。而在佛法看来,这却是产生“悲心”的重要基础。
依据佛法,悲心是一种特殊的觉性。如果人们发展这种觉性,则会自然而言地尊敬所有的众生,而不只是尊重人类自身。例如,一个蚊子在叮咬一个人。在这个事件中,蚊子的想法是:“这是一个多么好吃的食物啊!”叮咬这个人,对于蚊子而言,只是它追求快乐的努力,和人觅食的想法完全相同,它们只是希望能够吃到足够的食物而已。因此,佛法认为,在人们能够觉知,这些我们以前忽略的无尽众生其实与我们具有完全一样的动机时,就能生发亲近的感觉。这种觉性就能使人们了解到它们的问题,并对它们活下去的奋斗产生敬意,从事产生佛学所称的“悲心”。正因为如此,没有产生悲心的人,常常会立刻拍死蚊子;而有悲心的人,通常只会挥手哄走蚊子,给其留下活路。
人类,独立于百兽之先,排名在万物之长。本应最先悟道,最先成佛,但常为五尘六欲所迷,导致道心佛性被遮盖。
我想,佛学的慈悲心在没有分别方面,对世人应该是颇有启示的。通常而言,当我们认为其他人比我们不幸时,我们替它们难过,才会生发慈悲心;但是要体验纯净的悲心,就必须保持平等心,没有阶级、阶层、贫富之类的分别。如果我们企图从高低阶级或阶层的心态上来行为的话,那么将永远无法体验真正的悲心,相反,只能不断地增长“自我”,并执著于自我。这也就是为何大乘佛学经典不断地强调修行平等心的缘故:因为理论上,我们虽然能够了解一切众生都平等,但在情绪上和实际行为上却经常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实际确实如此。我们经常忽略其他众生。别人对我们似乎并不是真实地存在着,除非刚好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者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角色,否则他们通常都似乎跟我们不太相同,他们的幸福比不上我们幸福,他们的痛苦没有我们的痛苦大,他们的感觉没有我们的感觉敏锐等等。从而导致这样的结果:通常我们“一点也不在乎”、“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等心态,完全是针对别人的需要和希望而言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