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汉族与缅北少数民族各按自己的习俗生活着,在缅北,种植罂粟、生产鸦片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鸦片经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到20世纪40一50年代,逐步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种植为主,旅缅华族收购、贩运为主的格局。汉族因此所赚得的钱远远超过了当地土著民族。
20世纪初朝杨国正主政时,正值麻栗坝大烟土声誉鹊起之时。因出产优质鸦片,果敢由此而商业兴旺,社会繁荣,人口也大大增加,并诞生了整个金三角地区最盛大的烟会,成为缅北当地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鸦片集贸盛事。每年到鸦片上市交易的时节,从中国四川、云南远道而来的马帮,印度、泰国来的商贾,云集果敢老街贩运大烟土,交易活动中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商品交易和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久而久之形成闻车中国西南和金三角的鸦片烟会,时间为十天半月不等。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老板和马帮,一般是将生产工具、丝织品和器皿等运来果敢贸易,再换成大烟土运回云南。从泰国、印度来的商人则以贩卖日用百货为主。英国人则以兜售洋货为主。烟会越办越红火,成为果敢仅次于传统节日的一大盛事。
在烟会上最抢手的商品当然是大烟土。20世纪40年代以前,烟会上最为活跃的主角,是常常手持文明棍的英国人。英国人雇用的马帮,被当地人称为赶洋脚,这是当时一件大大有利可图的事情,马帮帮忙贩运一趟,获利比平时跑单帮高出2一3倍。土司杨家更加热衷于烟会。因为每年此时他们的马帮不仅可以大赚一笔,还更进一步密切了与英国人的关系。作为土司署,每年的烟会是署内最可观的一笔烟课,成为其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当地的烟课,几乎是果敢上交缴掸邦土司税赋的惟一来源。
作为果敢政治经济中心地带的老街,尽管是一条小街,却因烟会而赢得多年的辉煌。百年来,整个果敢出产的鸦片几乎全是以老街为集散地。由缅甸经滚弄运往中国的货物,也是以老街为中转站。在20世纪40年代初钥,整条街商号林立,其中包括云南最大的永昌祥、复协和、茂恒等大公司设的分号,每天进出骡马数以千计。
果敢土司杨家与大户罗家、苏家因此而暴富起来。罗四老板罗朝兴在婚后将家产的大部分投人到马帮运输业之中,他先后添置了200多匹骡马,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武装,干起了从腊戍、当阳、东枝等地向泰国清莱、渭赛一带运送鸦片的买卖,有时也帮人运输一些土杂干货之类。
日本战败后,英人重返缅甸。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缅甸国内展开了风起云涌的独立斗争。以民族英雄昂山将军为首的自由同盟,推动了人民的反英浪潮。掸族、克伦等少数民族,是英国统治的获益者。在缅人奋起反英之时,整个掸族居住的掸邦,也由于自身的利益而进行了积极的活动。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局,果敢土司杨振材等人招兵买马,扩充武装,以防不测。果敢华人纷纷响应,捐款捐物,拥戴杨振材成立果敢地区自卫队,许多青壮年果敢人加入自卫队行列中。二战中,中国远征军(以青年学生组成)流散的老兵,也在缅北各地依托华族的力量,办起了各种华文学校和训练班。在果敢,罗星汉原来就读的官立小学50年代成为反共军事学校。罗星汉时年13岁,彭家声也未满14岁,教官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生老兵。在这个训练班快结束时,罗、彭等人已经练就了一身本领,走马枪,游击作战,几乎无所不精。军事培训班结业后,所有22名学员均被授予少尉军衔,罗星汉是最小的一个,当年只有14岁多一点。他和彭家声均被分到果敢自卫队中任分队长、小队长,开始了在金三角地区的滚打。而彭家声更是由此开始了在果敢起伏47年的历程,最终赢得果敢王的称誉,成为近代历史上控制果敢时间最长的人物。后来的坤沙也是在这所学校就学毕业。这里的授业,造就了日后三人叱咤金三角的本领。
1942年以前,果敢土司署管辖本地治安与司法的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红包头”,这是一支服装怪异的警察队伍,头裹红头布,据说是仿英人雇用印度巡捕的头饰而来,身上皂白相间的服装与腰中的弯刀,却又是清代衙役的装束。这支兼容了大清与英殖民色彩的搞笑队伍,由果敢传统的门赋与烟课等税捐供养。1942年日本侵占缅甸后,为抗击日本侵略军,果敢的红包头改名称自卫队。当时果敢第四代土司王杨文炳,在危难之际坚拒日寇诱惑,毅然在果敢竖起抗日大旗,并在1942年3月赴重庆拜晤当时领导中国抗日的领袖蒋介石,宣称三百年前(明朝)同出一宗,绝不当出卖汉民族的败类,后被授予果敢地区抗日自卫队少将司令一职。
中国远征军迸入缅北及果敢后,将其改编为第20集团军果敢自卫队,并配发枪支弹药,自卫队因此发展到1000余人,在与远征军配合作战中,先后与日军直接对抗上百次,牺牲了150余人。最辉煌的一次是在大水塘地区与中国远征军联合对日作战,打死了日军一个联队1000余人,果敢自卫队因此留下了抗日的良好口碑。因为有了这支队伍,那时的缅北地区始终高悬着英国米字旗和中国的青天白日旗。直到1948年1月缅甸正式独立,土司王杨文炳参加了缅甸立国的班弄会议,果敢人因其浴血抗战、保土有功,而获新生的缅甸政府承认,果敢族被写进了缅甸国册,它成为缅甸在缅北人数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杨振材两兄弟分别当选上议员、下议员兼地方长官,他们提出缅北华人应加入缅甸国籍,但1950年颁发缅甸国民身份证时,缅北果敢一带的儿十万华族中,仅有I万余人愿意领取,华人的向心力还是北方的中国。杨振材后来官至缅甸掸邦财政厅长,而果敢县长一职则多年由杨家兄弟轮流坐庄。
因抗日有功,1947年英王乔治六世向杨文炳颁发了英帝国勋章。之后仅保留百来号人的队伍守土自治,但自卫队的称谓就此延续下来。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自卫队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或为果敢领导层内斗的工具,或为缅甸政府所利用,或成为毒案如罗星汉拥兵自重、演变为护卫鸦片运输的武装,或成为如彭家声与政府对抗的民族武装。
1941年,杨文炳被英国人接往印度加尔各答“度假”半年。后由与他一同回到果敢的英国文官宣布:由于杨文炳长子夭折,次子杨振材为“印袭官”。英人采用中国封话制,由此确立了杨家最后一代土司的地位。在杨氏家族中,不能不提到人称杨二小姐的杨振材之妹——杨金秀。这不仅因为杨二小姐有传奇式的经历,而且罗星汉等人的幌起与她有着密切关系。杨二小姐生就一副倔荤性格,自幼习文练武,成年后走马贩运烟土(杨二小姐终生未嫁,现居缅甸仰光,记者2002年4月在金三角采访时,年已70多岁的杨二小姐正在住院,已进入生命的弥留时刻)。她拥有约200人的武装马帮,而这支武装的队长,就是罗四老板的大公子罗星汉。罗星汉比杨二小姐小十多岁,但得益于土司杨二小姐的名声和自身的才干,个人势力得以迅速成长。
罗星汉等人凭自卫队武装拥兵自重,自立门户。果敢形成三大势力主导天下的局面,一是杨振声的反缅武装,其中一部分在泰国由杨振业领导,二是罗星汉受政府扶持的自卫队武装;三是彭家声领导的由年轻人组成的反缅武装。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缅甸政府加紧了对果敢地区的控制。1958年,政府军一个连进驻果敢大水塘。1963年8月17日,缅甸军事侦探部及东北军区同时行动,对果敢地区头面人物进行了搜捕,杨文灿在仰光、杨振材在腊戍、杨二小姐杨金秀在仰光、罗星汉在缅东几乎同时被抓。缅军第77师大规模集结完毕,开始向果敢地区快速挺进。
1965年6月,赋闲在家的彭家声秘密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军,他们在果敢百姓中赢得了支持,并公开与政府军对抗。彭家声与其弟彭家富统领大约150人的武装,于1968年1月1日打着缅甸共产党人民革命军的旗号,重返果敢。从此,果敢开始了缅共二十余年的统治。
1968年,缅共首先攻占果敢地区,至1972年果敢已经完全成为解放区根据地。果敢县的建制成为20世纪70年代缅共统治区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果敢见到现年30岁的果敢大竹管人氏罗星伟,他在果敢老街和胞兄开小铺做杂货生意。以前他们在大牛场住,以玉米、茶叶、谷子和种罂粟为生。他家和罗星汉同出一族且同辈,按辈分年纪应叫罗星汉哥哥,只是由于罗星汉毒名显赫而不愿和他来往。罗星伟长年当兵打仗,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对地图非常熟悉,有些文化。据罗星伟回忆说,原来这里是原始森林。明末清初,永历帝被抓走后,数千随从有的降清,有的逃亡,但大部分人为躲避围剿来到果敢定居。系出名门的这些明朝将官后裔一律隐姓埋名。罗家先辈是深得永历帝宠爱的南京名将,到了家族第八代,也就是罗星汉的父亲罗朝兴,才重立祖宗牌位。
据他解释,果敢是掸族语,“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称为“Kokang”,在雅虎网站上解释为 “居住在缅甸金三角的一支来自中国的少数民族”。果敢人对自己的解释却是:“果”等于果断,“敢”等于勇敢。“果断而勇敢”就是今天果敢人对自己族名的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