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作的鼻祖是谁

如题所述

仵作的鼻祖是宋慈。

宋慈出生在福建建阳,祖父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宋璟,父亲宋巩曾在广州地区掌管刑狱,家世很不错。宋慈自小聪颖,10岁就拜朱熹弟子吴稚为师;19岁时进入太学学习,得到朱熹另一位弟子真德秀的赏识。在真德秀门下,宋慈接受了最正统的理学教育。

他最崇拜诸葛亮,把诸葛孔明的相关著作读了个遍;另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三本断案书:《疑狱集》、《折狱龟鉴》、《棠阴比事》,他反复研读,也为日后开启法医之路,做好知识储备。初入职场即受冤,他梦想不再有人蒙冤。

当时南方爆发民乱,空出一个小主簿职位,朝廷却没人敢赴任,宋慈见状,主动请缨,总算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主簿虽是文官,但宋慈毕竟研读过9年诸葛亮,很快用巧计解决叛乱。喜滋滋等升迁,谁知被上司嫉恨,不但平叛无功,还遭到莫须有陷害,罢免了官职。

后来,在恩师真德秀的举荐下,成了名臣陈韡的幕僚。这位陈大人很惜才,替他洗去冤屈,一步步从县令提拔到提点刑狱官,也就是一省最高法官。此后,历任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省提点刑狱官。

在广州当任时,曾用8个月时间,解决历任积压的两百多起案件,被当地老百姓称赞为“青天”,当然也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发现,很多冤假错案多是人祸。于是,下决心写本能供同僚和后人参考的专业书籍,尽可能减少冤家错案再出现,这就是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古代的仵作是干什么的

仵作一词,最早出自五代时的《疑狱集》中的“仵作行人”。当时,仵作除了应官府之召勘验死伤外,同时还承办民间丧事。如唐朝时的“三十六行”,其中就有仵作行。由此可见,当时的仵作是以从事殡葬事宜为主,尸体勘验很可能只是兼差。

宋朝以后,仵作又被称为“团头”,也就是当地殡葬行会会首之意。《水浒传》中勘验并收殓武大郎的何九叔,扮演的就是这等角色。南宋时期,长期从事提点刑狱职责的宋慈撰有一部《洗冤集录》(又名《洗冤录》),其中总结了各种勘验经验与技术。

这本书也成为后世刑狱官员的必备书。清朝以后,仵作开始脱离殡葬业,成为官府的正式衙役。按当时规定,“大县额设仵作三名,中县额设二名,小县额设一名。“定额之外,”再募一、二人,令其跟随学习,预备顶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