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

如题所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的是道根文枝。

解析:道根文枝即道为根本,文为枝叶。南宋朱熹的美学观。“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他认为道与文是一种主从关系,故唯其根本子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同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

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经过“先秦的理性精神”洗礼,以人间趣味和政教伦理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的审美意识,终于确立起来了。

中国古代“文”的概念,在美学上不亚于“美”。它们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美”保留了实用功利的特征;“文”一开始就有超功利的倾向。

孔子曰:“里仁为美。”

孟子用“以义为文”补充了孔子的“里仁为美”。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恶通过“礼”的引导可使其善。故“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墨子的观点:“为乐非也。”意思是先吃饱肚子再说美的事。被孟子痛斥为禽兽。

韩非子认为:“礼乐勃兴则乱法,文章奢侈则失国。艺术和审美都是治国的大敌。”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真正的艺术是自然的(非人为的)“道”的创造,真正的审美是对道的体验和观照。道家的道,某种意义上是对儒家的德(仁义礼乐)的否定。它具有某种形而上的东西,但不是西方的“物理学之后”,而是“伦理学之后”。

董仲舒的新儒学,建立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

自此,心物交融的移情态度成为中国文人的主要审美方式,情景合一的移情手法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法则,意境成了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主要审美范畴。所谓意境,指艺术品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3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文学的审美描述的是道根文枝。

解析:道根文枝即道为根本,文为枝叶。南宋朱熹的美学观。“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他认为道与文是一种主从关系,故唯其根本子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同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

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经过“先秦的理性精神”洗礼,以人间趣味和政教伦理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的审美意识,终于确立起来了。

中国古代“文”的概念,在美学上不亚于“美”。它们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美”保留了实用功利的特征;“文”一开始就有超功利的倾向。

孔子曰:“里仁为美”。

孟子用“以义为文”,补充了孔子的“里仁为美”。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恶通过“礼”的引导可使其善。故“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墨子的观点:“为乐非也”。意思是先吃饱肚子再说美的事。被孟子痛斥为禽兽。

韩非子认为:礼乐勃兴则乱法,文章奢侈则失国。艺术和审美都是治国的大敌。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真正的艺术是自然的(非人为的)“道”的创造,真正的审美是对道的体验和观照。道家的道,某种意义上是对儒家的德(仁义礼乐)的否定。它具有某种形而上的东西,但不是西方的“物理学之后”,而是“伦理学之后”。

董仲舒的新儒学,建立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

自此,心物交融的移情态度成为中国文人的主要审美方式,情景合一的移情手法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法则,意境成了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主要审美范畴。所谓意境,指艺术品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