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思政报道标题怎么写

如题所述

一、教学目标
(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A-1》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提炼高等数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价值范式,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热情。
2.结合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贯彻数学精神,感受数学魅力,培养数学素养,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新时代学生“工匠精神”,借助高等数学课程具有“科学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引导学生坚守科学理念,强化数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由极限的重要性,引出极限发展历程中众多数学家们的勤奋严谨,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继承与发扬(思政)。启发学生激活旧知,探究发现问题——如何求解未定式极限?引入新知——“洛必达法则”求解未定式极限,从而使计算极限的方法更加完善(教学内容)。
2.通过对“洛必达法则”梯次渐进的教学设计——“内容初识→经典解析→反思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扬“极限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要精益求精,科学严谨(思政)。
3.通过对极限算法的回顾与展望(教学),帮助学生意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体验极限中所蕴含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思政)。

二、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一)案例的引出(10分钟)
课堂活动:
请各位同学将以往求极限的方法写下来。
由问题引出极限发展简史(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以及未定式极限需求新的极限求解方案——洛必达法则。
(二)案例内容(35分钟)
1.案例形式:《极限发展简史》PPT+讲授
2.案例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的《墨经》中载有“穷,或有前,不容尺也”;《庄子·天下篇》中载有“一日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九章算术注》中载有刘徽开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些都是中国的朴素的、直观的极限思想。而且刘徽对圆面积公式的证明,被公认为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将极限思想和无穷小分割方法引入到数学证明中。古代数学因为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数学风格迥异,之后在此基础上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发展根基,继而为现代数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3.案例思政目标:爱国情怀,科学素养,民族自豪感
“极限”的教学单元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数学成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部分思政教学用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祖先智慧,传承祖先文化和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进而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

三、分析讲解
(一)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本讲课的内容是“洛必达法则”,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的方法,进而使得求函数极限方法更加完善。课程思政与本讲课的契合点一在于通过极限发展史引入本讲课主题,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课程思政与本讲课的契合点二在于对本讲课的知识点总结结合当下疫情中体现出的博爱和奉献精神,通过对极限算法的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意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点滴积累,积少成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抗疫精神和情怀。
(二)如何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案例导入讲授法与问题驱动法:通过数学史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和数学家的集体人格。理性精神是数学的主要特征,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推理、逻辑与直觉等理性思维得到的,它既遵循形式逻辑,同时又离不开辩证逻辑与辩证思维。这种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典型代表,对大学生传达理性精神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必经之路。
2.归纳讲授法:通过最后的知识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境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较为正确的三观,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成爱,担负起建设祖国各项事业的责任,只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长存不息。

四、教学设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1
报告题目:道不远人——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

报告人:韩国栋

报告时间:2022/10/06 15:00-16:30

报告形式:数学学院A302 同步腾讯会议:834-216-874

报告摘要: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等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覆盖面广的经典课程。本次报告,将从“为何要实施课程思政”、“数学课程思政从哪里入手”以及“思考与实践”三个方面,讲述在数学类课程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