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说哪些话容易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呢?

如题所述

文丨悠悠

安全感够不够强,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感,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家长的这几种行为容易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你都避开了吗?

1、不辞而别,偷偷溜走

有些宝宝比较依赖父母,特别是对妈妈的依赖,有时妈妈很累了,还是只黏着只让妈妈抱。妈妈若出门时,他总会哭闹着想跟着,为此妈妈经常趁孩子不注意时偷偷溜走。其实偷偷溜走这种行为,虽然看是父母成功“摆脱”了孩子,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却很大。

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心灵的安全感在悄悄的被破坏。要么总处在担心妈妈走丢的恐慌中,要么时间久了就会对妈妈视而不见,心里和妈妈疏远了。对于这种情况,提前沟通解释给孩子是很有必要的。不管孩子当时有没有接受,时间久了,他心里就能理解了。

2、周岁内缺少父母陪伴

脱离了温暖的子宫环境,接触全新的外界环境,出生后的第一年对孩子来说,是安全感特别低的时候。所有的外界事物都容易带给他威胁感。妈妈熟悉的心跳,温暖的怀抱是给他们最大安全感的地方。宝宝周岁内,给他足够的陪伴,利于宝宝安全感的建立,良好性格的形成。

3、家长经常吵架,把离婚挂嘴边

成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孩子不懂,但父母的争吵却会严重伤害他们的心灵。父母争吵时,孩子是害怕的,爸爸妈妈和他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家,对他来说失去谁都是残缺的。父母争吵时是在发泄自己心中的坏情绪,孩子却成为了这些坏情绪的垃圾桶。父母经常吵架,怒言离婚的行为,容易让孩子胆小自卑甚至形成性格缺陷。

4、总对孩子说不

有些父母“不”字总挂在嘴边,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时间久了,把孩子局限的畏首畏尾,一点胆量和创新意识都没了。太多的不能,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容易使孩子对外界的事物和自己的行为产生过多的担心。父母说的“不”越多,孩子的安全感越低。

5、我不管你了

制止孩子时“我不管你了”是很多父母常用的话。孩子年幼时,在他心里,父母是他全部的依赖,没有父母的“管”着,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当他们年幼时父母说不管他时,他们更多的是生存危机。

当孩子大些,父母这种方式若还不改,可能换来的是孩子的叛逆,甚至“离家出走”。他们会用过激的行为,去表达安全感缺失带给他们的伤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作者:宝宝知道我是小扒扒

如何知道孩子有没有安全感?安全感,一个老生常谈,却又误解重重的词。缺安全感,和缺钙一样,已经沦为三姑六婆评价孩子时一个信手拈来的诊断。孩子除了妈妈不让别人抱,是缺安全感。妈妈去上班,孩子大哭,是缺安全感。

孩子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黏紧妈妈,是缺安全感。

然而,心理学中关于孩子是否拥有安全感的真相与界定标准,并非如此简单推导。

黏妈妈的孩子,既有可能极富安全感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没有安全感,依恋混乱的孩子。

什么是安全感

依恋理论创始人John Bowlby 提出,婴儿对其照看者的依恋具有天生的身体亲近及情绪表达要求,这是先天基因携带的存活下来的需要。

与其他物种不同,当受到威胁的时候,人类不是靠寻求一个地方(如巢穴或地洞)来确保安全,而是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强壮/更智慧”的人的陪伴,并通过稳定的依恋TA,来获得安全感。

这也是为什么从婴孩到成年人,孤单受惊时身体总会渴望来自最亲密的人的一个拥抱。

对婴幼儿来说,此人通常是母亲。

对成人来说,此人可能是你的伴侣。

婴儿在6个月之前,尚处于依恋形成期,对依恋对象的偏爱并不明显。

在6月龄-9月龄之间,对母亲的偏爱固化为了强有力的依恋纽带,婴儿开始表现为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使用。

自此,开始出现认生,受惊,犯困或生病时想要寻找母亲,以及之后对母亲离开展现出分离焦虑。

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正常心理发展路径,与是否有安全感完全无关。

John Bowlby指出,真正的安全感指的是婴儿内心对于母亲作为依恋对象和安全基地所提供的身体可接触性和情绪反映性的评估。

用大白话说,即对自己能否和妈妈建立肢体接触,以及自己的情绪表达是否会收到妈妈回应的评估。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设计和执行了著名的陌生人情境实验。

陌生人情境实验

熟悉儿童心理学的父母,应该对陌生人情境实验并不陌生,它被誉为改变现代心理学的40项研究之一。

实验将26对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充满各种玩具诱惑的陌生房间。

期间,经历了以下几种场景。

1.母亲和婴儿共处一室

2.陌生人进入房间(母亲在场)

3.母亲离去,陌生人留在房间

4.母亲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去

面对如此大的玩具诱惑,不同的婴儿在母亲是否在场时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经过对实验婴儿表现的不同,Ainsworth将孩子分为了4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

安全型为最佳依恋关系,处于这种依恋关系中的孩子即为有安全感的孩子。

安全型的婴儿即使在刚进入陌生环境时会黏紧母亲,但很快可以自由探索,因为他们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只要母亲在场便觉得安心。

离开母亲去进行探险的婴儿,偶尔回到母亲身边呆上片刻,“加油充电”,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的时候也会逃向此处安全基地。

安全型的婴儿拥有两种对等的能力---

感到安全的时候,能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环境,

在感到不安全的时候,能自然从连接中寻求安慰。

不管分离时多么难过,只要与母亲再次链接,他们很容易被安慰,并很容易继续投入玩耍。

2.回避型

实验中,把婴儿放在一个本身就会让人惊慌的环境中,回避性婴儿看上去无动于衷,保持平静,母亲的离开或者回来都对他们没有影响,只是不停的探索周围环境。

这种表现被人错误的理解为平静。

然而他们的心率和实验前后的皮质醇激素(身体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在实验过程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婴儿。

这种假装的平静是一种防御性要求,他们认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主动表示都毫无用处,因此他们放弃了要求。

通常回避型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时,不是紧紧地搂着母亲或者黏在母亲身上,而是显得松软无力并不投入的样子。

3.矛盾型

矛盾型的婴儿不管母亲在哪都过于迷恋,无法自由探索。

他们过分担心母亲的可获得性,对依恋需求的沟通似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

而根据母亲返回时反应的不同,矛盾型还可细分为两种。

生气型

重聚后,生气型是主动在与母亲连接和拒绝母亲之间来回摇摆---轻则挣脱母亲怀抱,重则大发脾气。

他们只有通过这种持续的,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好像继续施加压力,就有可能继续得到照料。

被动型

看上去只能很胆怯或者含蓄的向母亲寻求安慰,好像他们完全被无助和悲苦压倒,无法直接接近母亲。

和母亲之间并不愉快的重聚,既不能缓解矛盾型婴儿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这就好像是,母亲在场时,他们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

4.混乱型

混乱型并不是Ainsworth在实验时发现的,而是她的学生Mary Main在20年后重审了200个录像片段以后,发现的第4种类型。

混乱型的婴儿同时表现出前文所述的回避型和矛盾型两种行为特征,在冷漠和焦虑间反复摇摆。

通常在这种关系中,依恋对象不仅被婴儿视为安全港,也视为危险的来源。

实验的启发

以上所有的实验结果中,只有第一种属于安全型依恋,后面的三种(回避/矛盾/混乱)均为不安全依恋。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极具安全感的孩子,在与母亲分离时仍会哭泣。因此孩子是否具有安全感,并不以分离时的反应为依据,而区别在于婴儿在重聚时的反应。

重聚时婴儿是否会主动表达对妈妈的身体依恋,以及是否会很快安抚,才是孩子是否具有安全感的界定标准。

但该实验适用对象为6m –18m的孩子,太早稳定的依恋关系尚未形成,太晚孩子则可能已经形成互惠关系的理解,安全型在实验中也可能会对妈妈的离开坦然接受(知道妈妈会回来,知道妈妈离开是因为这里足够安全,或者会和妈妈谈条件)。

而对实验对象数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之后展现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1.安全型

具有安全型依恋史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程度的自尊,情绪健康,自我复原力,正性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有更集中的注意力。

他们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别人或让别人信赖。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自己太近。

2.回避型

回避型的通常看上去闷闷不乐,傲慢的,或者对抗的,容易引发别人愤怒的控制性的反应。

与他人接近会让回避型不安。他们很难完全相信、依靠别人。有人对自己太亲近时,会很紧张和不自在,包括伴侣。严重时与强迫,自恋和精神分裂有关。

3.矛盾型

矛盾型的(看上去黏人又不成熟)容易被过度宠爱,被当做比实际年龄更小的孩子。

成年后,想让人亲近自己,可别人不情愿。常担心同伴不是真的爱自己或者想离自己而去。

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严重时则与成年后的歇斯底里和表演性问题有关。

回避型常常欺负别人,而矛盾型常常被欺负,安全型既不欺负人,也不会被人欺负。

4.混乱型

混乱型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常常导致边缘性的人格障碍(大多数边缘性人格障碍具有混乱的依恋历史)。

表现为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此类型在精神科中最为常见也最难根治,常常从儿童期开始就成为危险因素。

给父母的启发

实验展示了赤裸裸令人担忧的结果,但根据统计,现实生活中安全型依恋占到了60%,依旧是社会中的大多数。

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第2个回答  2017-12-26

宝宝在很多时候,一些异常的行为,体现了他们的内心,那么,宝宝缺乏安全感都会有什么表现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行为说明宝宝缺乏安全感吧。

突然变得很紧张害怕

很多孩子在刚接触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时候,就会表现的很紧张和害怕,这种怕生的心理特点,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之一。

2.经常很害羞内敛

一些孩子在去到陌生地方之后,或者陌生人跟自己讲话的时候,会表现得很害羞内敛,甚至会一言不发,无论人家和自己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出声,这是孩子在做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更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3.容易和小伙伴发生矛盾

孩子缺乏安全感,就会对身边充满了敌意,害怕受到身边其他人的伤害,因此,一旦有什么小误会,就容易和小伙伴发生矛盾的。

4.见到陌生人会藏在妈妈背后

妈妈带孩子出去,孩子藏在妈妈背后,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也是体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个方面。

5.独自留在陌生环境会哭闹

有些家长会发现,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后,孩子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出现哭闹状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里,这是孩子仍然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也是孩子没办法接受家长不在自己身边的生活。

6.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多接触外界和其他同龄孩子孩子整天窝在家里,或者孩子与家长总是寸步不离,那么,孩子自然会习惯于依赖家长的保护,就会缺乏安全感,家长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小伙伴玩耍,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不那么怕生了。

7.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应该适当地对孩子放手,让孩子懂得如何去照顾自己,如何去适应没有人保护的生活。

根据上面的提示,判断下自己的宝宝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同时,带给宝宝最好的安全感吧。

客讯宝是艺讯中创(武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一款功能全面的互联网营销产品,针对教育领域线下商家提供一整套完善的线上营销体系。融合了包括从一站建店、微信会员卡营销到会员管理、财务管理等定制化模块工具,力求通过互联网+方式提升品宣及招生效率,降低新客户拓展成本的同时促进老客户重复消费。在努力辅助线下教育商家提升综合运营能力和营业收入的同时,帮助商家跟上互联网+教育的大时代,成为教育商家最得力的助手。

第3个回答  2017-12-26

宝宝的安全感来自他们成长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给宝宝们的感觉是快乐还是痛苦。如果宝宝的身边是快乐的、愉悦的,充满爱的环境,那他就会有强烈的安全感。相反,就会缺乏安全感。我们都知道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到底有多重要?

在孩子三岁以前,让孩子相信“爸爸妈妈是很爱我的”,这一点很重要。家长们要尽量减少或避免孩子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当下有这样的一个俗称叫做“周末父母”,就是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爸爸妈妈只有周末才能回家陪着孩子,对于孩子来讲,父母成了一个“玩伴”而不是一个“陪伴者”。所以无论多忙,请爸爸妈妈们每天晚上回到家多陪陪孩子。

在现实的社会“独立”进入社会最基本的技能。所以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好好的体验一下该有的挫折和第一次困难。不能事事让他们顺心如意,事事替他们代劳和解决,成长中该遇到的我们不能每一次替他们解决,每一次让他们袖手旁观的当看众这样对他们进入社会没有一点好处。相反会带来很多“麻烦”的。每一位孩子都有权利亲生体验自己生活中每一个成长的经历,让他们自己面对困难是残忍了一点,但也是我们给他最好的成长礼物“独立的体验。”

和孩子说再见,是很多家长都会忽略的事情。为了不让宝宝哭闹,许多爸妈选择在孩子看不见的时候赶紧“跑”。实际上这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很大的影响。孩子会认为,是不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他们不要我了。而且孩子会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就“不见了”。

所以无论父母们到哪里去,一定要和孩子讲明白,并且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如果回来晚了,也一定要告诉孩子晚回的原因。这样孩子就会明白,爸爸妈无论多晚都会回来,他们是爱我的。

孩子的每个第一次我们作为家长都不能去剥夺,因为那些都是孩子独立表现的开始,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独立,这样才会对孩子进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如厕、第一次吃饭、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对着我们说∶“我就不。”这些都是他们开始独立的表现。我们也是从第一次走过来的,应该知道进入社会“第一次”的经历是多么的重要和宝贵。每一位小孩子的“第一次”都是他们有“独立意识和思想”的开始,尊重他们的第一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教育。”当我们的孩子喜欢自己完成一下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吧,他们成长的第一步就让他们自己亲生去体验其中的乐趣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