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如何进行症状识别?发病条件

如题所述

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

(1)症状识别。白粉病主要危害草莓叶片和嫩尖,花、果、果梗和叶柄也可受害。受害叶片初期产生红色至紫红色、无明显边缘的病斑,后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上生一层白粉状物,往往叶背面白粉较多,后叶缘向上卷起似汤匙状,渐现暗色污斑及白色粉状物,末期呈红褐色斑,叶缘萎缩、焦枯。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后期受害果面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且以后着色缓慢。

(2)发病条件。适宜发病温度在15℃~25℃,湿度较小时易发病,其病菌属低温性,在5℃以下和35℃以上均不发病。发病空气相对湿度为25%~75%,湿度越大病害越重。但是在过高的湿度条件下,病菌孢子遇水滴或水膜,吸水后会破裂。若品种选择不当、管理粗放、连作、未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偏施氮肥、植株嫩绿、植株过密或通风排湿不当,均易诱发草莓白粉病。草莓白粉病在适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在遇连阴雨天后转晴,设施栽培中温度适宜、湿度大,病菌繁殖和病害蔓延速度加快。

(3)防治方法。一是采用抗病品种,具体品种参考品种介绍。二是清除病原菌,秋季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春季发现病叶及时摘除深埋,并及时喷药防治。三是要注意调节好保护地的温湿度,白天要保持在适当高温低湿范围内,夜间尽量使室内温度降至作物适宜温度的下限,最大限度地降低室内湿度,因高温低湿和低温低湿抑制分生孢子萌发,从而减少适宜发病条件。四是在发病初期及时进行化学防治,研究表明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甲环唑、氟硅唑、腈菌唑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的持效期约为18天,而腈菌唑的持效期较短,约为7天。如果已经发病须用以上药液,连续喷洒3次~4次。另外,亦可选用保护剂松脂酸酮、苯醚甲环唑及含硫或硫磺的悬浮剂。推荐使用生物制剂喷洒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隔6天~7天防一次,或用27%高脂膜乳剂80倍液~100倍液,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隔5天~6天1次,连喷3次~4次。只要喷布细致周密,都可有效地防治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达到有效成分氟硅唑15克/667平方米(每亩)和三唑酮20克/667平方米(每亩)~30克/667平方米(每亩)用量时,则在不同程度上有抑制草莓生长的现象。三唑酮在草莓开花结果期施用易产生药害,并且对蜜蜂安全性低,不宜在草莓花果期施用,可以在苗期施用。腈菌唑和丙醚甲环唑对草莓生长无不良影响,对蜜蜂安全性高,但不要随意提高施药浓度。花期施用腈菌唑浓度过高,会形成僵果。花期一般在下午16时后施药。注意交替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此外,石硫合剂对防治白粉病有特效,如发生严重时,可喷洒0.2波美度~0.3波美度石硫合剂,注意喷洒细致,使叶片背面和芽的空隙间都均匀着药效果甚佳。

日本目前之所以种植不抗病的草莓品种,如丰香、女峰、章姬、鬼怒甘等栽培面积仍然很大,主要采用硫磺熏蒸技术抑制白粉病的危害。硫磺熏蒸技术是在棚内每100平方米安装1台熏蒸器,熏蒸器内盛20克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大棚放苫后开始加热熏蒸,隔天一次,每次4小时,其间注意观察,硫磺粉不足时进行补充。熏蒸器悬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5米处,为防止硫磺气体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米处设置一伞状废膜用于保护棚膜。此种方法对蜜蜂无害,但熏蒸器温度不可超过280℃,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如果棚内夜间温度超过20℃时要酌减药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