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最后决定退兵?

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36计中的空城计,相比不少朋友都很是熟悉。三国时期,诸葛亮因微小的失误而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魏国的大将司马懿趁机将15万的魏国军队引入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没有一名武将,有的只是文官。士兵的数量才只是三千左右,用千来对抗万,这必输无疑。天资聪慧的诸葛亮让士兵把城门大开,城市内除了有老年人之外还有士兵装扮的百姓。诸葛亮的这场战役最终以胜利结尾,司马懿率领着15万的军队最后退兵了。有人说:司马懿是害怕中诸葛亮的计策,因此才选择退兵的。

在历史上,司马懿难道真得是害怕中计吗?其实并非是这样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家。两人一直相互争斗,彼此不相上下。具有军事天赋的司马懿其实已经猜到了诸葛亮的计策,选择退兵只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司马懿作为魏国的军事家,自然对国家局势以及自身局势有很清晰的认知。他深刻知道,15万大军进军西城是一件必胜无疑的事情。同时他也知道自己的价值。

在曹操,曹丕的眼里,司马懿其实就是一个灭蜀的工具。在魏国境内,很多大臣也包括皇帝不是特别信任自己。如果攻入西城,杀死诸葛亮,那就意味着灭蜀接近成功。那个时候的司马懿将会成为所有人包括皇帝的心头大患。只有蜀国存在,诸葛亮活着,才可以保障自己的性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8
洞悉司马懿识破空城计后的“异常”举动,我们就要从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入手。曹丕死前,曾任命曹氏宗亲曹真、曹休及外姓心腹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同掌军政辅助新君曹睿。但曹操生前的警告依然在曹氏高层中发挥影响,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此人鹰目狼视,不可赋予兵权”,还是新三国中的“司马懿你必须用他,但要永远提防着他”,作为英明领袖的曹操是洞穿了司马懿的能力和野心的。曹操的后辈子侄有没有魏武的知人之明,这点秀辉也很保留。但无论曹氏高层是真的清楚司马懿的潜在危险,还是仅仅把曹操的遗训当作排挤政敌的借口,司马懿还真的在曹睿执政初期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按道理说,曹丕指名的顾命大臣,司马懿应该在曹睿时期得到重用,掌握军政实权。但在曹氏亲贵的排挤下,司马懿很快就被排挤出魏国的政治中心。若非诸葛亮北伐,夏侯懋等曹氏亲贵大败,司马懿根本不可能被重新起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关系既是天敌,也是知音。而对命在旦夕的司马懿来说,诸葛亮和他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诸葛亮继续北伐,司马懿才有利用价值,司马懿才不会被曹氏彻底弄死,司马懿才有掌握军权的机会。一旦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的死期也就不远了。西城城下的司马懿虽然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他看到“一生从不弄险”的诸葛亮竟然要采取空城计这种九死一生的策略,也明白当时的诸葛亮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只需一波攻击,诸葛亮必死。但诸葛亮死了之后又会怎么样呢?魏国的西方威胁彻底解除,曹氏再不需要司马懿迎战诸葛亮了,司马懿就算不被“莫须有”的罪名赐死,也只能在软禁中度过惨淡的余生了。因此,司马懿在西城之下做了一个看上去愚蠢但实则暗含大智慧的决断:你不是要我中计吗?我就中你的计了。老诸你千万别死,你死我也活不成了。
第2个回答  2019-12-08
司马懿考虑到将来发展趋势,如果没有诸葛亮了,也就不需要司马懿了!所以决定撤兵。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第3个回答  2019-12-08
司马懿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物,这是那个时候众人皆知的大人物。他虽然识破了空城计,但他又一想他带着十五万大军杀了诸葛亮,灭了蜀国,那乞不是便宜了曹操,随后他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前思后想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城池,撤兵回营。等待坐收鱼翁之利。
第4个回答  2019-12-08
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却不得不退兵,很多人都是这么想当然的。
其实历史上有没有空城计都是个疑问,三国时期,诸葛亮几乎是算无遗策,本身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殚精竭虑,英年早逝,其实就是过劳死的,这样的聪明人,会让15万大军到了眼前才知道匆忙摆空城计退兵吗,15万大军行动,会有多快呢,蜀国事先连个探子都没有回报,这可能吗。
司马懿作为三军统帅,15万大军兵临城下,听诸葛亮弹个曲就阵脚大乱,狼狈退兵,这对司马懿就是一种侮辱,有人说司马懿怕鸟尽弓藏,说的太超前,司马懿不会预料到十几年之后的事情,魏国既然信任他带兵,就有控制他的手段,而且司马懿后来掌权也是因为曹爽这个废材优柔寡断,否则他哪有机会得势。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演义就是没有正式考证的历史小说,把小说当正史来分析,过于儿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