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是如何形成的?发生雪崩应该如何自救?

17日,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公路多雄拉隧道出囗(墨脱方向)发生雪崩,致人员和车辆被困。截至目前,搜救人员已发现遇难者8人。

雪崩是一种常发生于积雪覆盖山区的自然现象,它是山坡大量积雪为重力驱动倾泻而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简单的,山坡上的积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就是积雪内聚力。这两个力量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赛,地球引力企图沿山坡方向把积雪往下拉走,而积雪的内聚力却使雪体彼此粘结,停留在山坡上。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持续不断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就容易发生雪崩。

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内摩擦力和抗断强度,特别是融水渗漏到积雪底部时,这水就象滑润剂一样,使雪层很容易滑动。当山坡上的积雪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而变得较不稳定时,只要有一点外界因素的变动,雪崩就一触即发。比方说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甚至高声尖叫,在这种时刻都会触发雪崩。

此外,在风力比铰充沛的山区,风也能使积雪发生雪崩。在山脊背风的地方,雪能够将积雪吹成悬空。就像我们房子的屋檐,我们将其称之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重量超过雪檐的抗断强度,雪檐便自行崩塌,从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曾发现,在坡度40度左右的山坡坡面上,发生雪崩的可能性最大。

雪崩的类型

雪崩的释放过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在一定的积雪条件下,外界因素导致部分雪层剪切断裂、错位,让脆弱的积雪出现了小伤痕;然后,这种小伤痕会“感染”周边的雪层,伤痕逐渐扩大,使得周围雪层也发生错位;最后,山坡上的积雪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不断塌裂,在平静的山坡上形成一块伤疤,伤疤最终脱落,雪崩也倾泻而下。

雪崩类型根据积雪的物理特性和雪层的断裂位置而定。根据积雪的含水量,可将雪崩分为干雪崩和湿雪崩。

当积雪含水率小于1%时,一般认为发生的是干雪崩。干雪崩发生时,由于积雪黏性较低,大量积雪颗粒在运动中互相碰撞,从而悬浮在空气当中形成白色烟雾。因此,许多干雪崩发生时,伴随着白色的滚滚浓烟。高速的烟雾会压缩周围的空气,形成冲击力强大气浪,对树木、房屋、公路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当气浪的杀伤过后,真正的雪崩才尾随而来,狂雪携带大量的枯木、碎石扑天盖地而来。雪崩过后,恢复平静,但放眼望去满目狼藉。这类雪崩产生的沉积雪为粉末状,密度在0.15~0.30g/cm3,雪晶体粒径为0.5~3mm。

随着温度升高,积雪融化,融雪水会入渗到雪层中,使得雪层含水量增加。入渗的融雪水往往又容易再结冻成冰晶,改变积雪内部颗粒形状。当含水率超过1%时,一般认为发生的是湿雪崩。湿雪崩主要发生在温度升高阶段,高温诱发积雪表面局部产生坍塌,坍塌的积雪沿着斜坡滑落,速度不断加快,沿途携卷积雪逐渐形成雪球。

因此,在雪崩发生前,往往在山坡上会出现大量的滚雪球。最终,积聚的大量滚雪球打破雪面的平静下滑,从而引起雪崩。在下滑过程中,雪球的体积不断增加,还会携带地表融化的泥土,以至于形成的块状雪崩沉积雪呈现多层构造,表层为土黄褐色,而内部为白色。湿雪崩的块状沉积雪是雪与冰晶、泥土的混合体,平均直径为20~30cm,白色内层的直径为5~10cm,密度为0.45~0.60g/cm3。湿雪崩由于含水率较高、密度较大、沿途夹带泥土岩石等,破坏性高于干雪崩。过往车辆一旦遭遇,会产生致命后果。

                                   

根据雪崩的雪层断裂位置,还可将雪崩分为全层雪崩表层雪崩

全层雪崩的滑动面为地面,这种雪崩发生前底部积雪受到剪切破坏,一般由表层积雪融水下渗、降雨、地热融化底部积雪等诱发形成。

表层雪崩则指雪崩发生时积雪面之间出现相对滑动。山区的厚厚积雪其实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好多层性质不同的雪层构成。由于积雪自身的发育和压实作用,往往在积雪中部会形成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受伤”的脆弱层。当在风、降雪等诱动下,脆弱层首先断裂,导致上层积雪坍塌产生连锁反应引起雪崩。

在一个积雪周期内,由于气温和地温的作用,积雪由干雪状态演变成湿雪状态,积雪内部结构也发生连续变化,导致首先发生的往往是全层干雪崩;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出现表层干雪崩、表层湿雪崩和全层湿雪崩。

遇到雪崩应该如何应对

雪崩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只是一瞬间的事。它能摧毁森林淹没村庄,人类在它面前如蝼蚁般脆弱。其实,雪崩可怕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发生时所产生的气浪。因为即将有大型的雪倾下,便会冲击到空气,空气动荡从而引发强大的气浪,这些气浪如原子弹般,可以摧毁周遭的一切。那么,在如此强大的灾害面前,我们该怎么做呢?

雪崩自救方法:

1、不能顺时往山下跑。这和泥石流差不多,如果你顺着雪崩方向往山下跑的话,你是跑不过的,它的速度每小时高达200公里,所以很快你就会被它淹没。正确方向应该是向左右两边跑比较安全。当然,雪崩都是大面积的,我们的速度可能跑不出它的范围,所以附近如果地势较高的地方,就往地势较高的地方跑。

2、丢掉身上过重的东西。我们在逃生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最快的速度。如果身上还有重物,那么将会影响到我们最佳的逃生时间。所以,雪崩来临时,要把身上所有东西丢掉逃跑。

3、就近找掩体躲避。因为雪崩发生时速度极快,我们的速度很难逃过它的魔爪,所以紧急时要就地找掩体躲在其后面,例如比较坚固的大石头等。如果一时找不到掩体,就要立马身体前倾捂住脸部防止冰雪入口。最好找东西抓紧,不要被雪冲走,等雪崩过去,便可获救。

4、如果被雪冲下山,一定要及时爬出来平躺在雪面上。休息时可以用爬行的姿势弄出一个大洞,扔掉工具箱,被人救你的时候它会妨碍你抽身。如果被严重掩盖了,一定要保持冷静,让你的口水流出来,通过口水的流向判断上下方向,然后网上挖爬,极力爬出雪面或冰面。

发生雪崩时注意事项

1. 雪崩发生时,向山下跑会很危险,抛弃负重向旁边跑可增加生存几率。如无处可逃,可就近找掩体如岩石等,躲在后面。

2. 如果被雪崩的积雪掩埋且无法挣脱时,要减少活动,放慢呼吸,以节省体能。

3. 如果无法逃离雪崩,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呼叫求助,以便同伴知道你处于危险之中。然后,闭上口以免雪阻塞呼吸道。

4. 身处雪崩现场的目击者是第一时间救援的最佳人选。可依据遇险者消失前的位置,观察雪崩停止后暴露在外的遗留物特征,推测被埋之处。

5. 某些应急呼吸装置可帮助遇险者在积雪中坚持几十分钟,还有一些随身佩戴的雪崩信标器可向半径数十米的周边区域发射无线电信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05

雪崩是由于积雪层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发生的大规模雪块和雪冰的滑坡现象

主要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雪层结构不稳定:积雪层中的结构不均匀,例如由于降雪、风力和温度变化等因素,导致不同密度和结构的雪层叠加在一起。这种不稳定的结构容易引发雪崩。

    外力触发:外部因素如地震、风力、人为活动等,能够扰乱雪层的稳定性,进而诱发雪崩。尤其是在陡峭的山坡或悬崖上,外力更容易导致雪层崩塌。

    雪层自然变化:自然现象如温度升降、降雪层的增加和雪层的老化等,都可能导致雪层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加,最终引发雪崩。

如果发生雪崩,以下是一些自救的建议:

    尽量迅速脱离雪崩区域:如果你在雪崩中,尽量迅速脱离雪崩区域以减少被埋的风险。如果有可能,向上游方向移动,因为雪崩通常是由上往下滑行。

    尽量保持呼吸空间:如果被雪崩掩埋,尽量用手臂保护口鼻,以保持呼吸空间。强烈呼救,以提醒救援人员你的位置。

    尽量保持体力:在被埋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体力和冷静,以便等待救援的到来。省力地呼吸,避免过度运动,以节省能量。

    创造空隙和空气通道:如果被雪埋,尽可能用手臂和腿部创造空隙,以便保持呼吸空间。同时,试图向一侧挖掘空气通道,以保持空气流通。

    尽量保持平躺姿势:被埋时,尽量保持平躺姿势,以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并尽量避免吞咽大量的雪。

需要注意的是,自救只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应对措施。在遇到雪崩时,最重要的是及时报警并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在雪地活动中,应注意了解当地的雪情和雪崩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携带安全工具、避免单独行动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雪崩的风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4-04-26
其实雪崩不就是塌方了嘛,雪下面空洞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