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中氟的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

如题所述

一、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简述

氟属卤族元素,其原子外层有7个电子,因此,在自然界常以F的形式存在,与一价的碱金属形成易溶盐,如氟盐(NaF)、氟钾盐(K F),与碱土金属形成难溶盐,如萤石(CaF2)、氟镁石(MgF2)。

由于F和OH离子半径相近,可以产生类质同象置换,因此,在岩浆岩和热液矿物中形成含氟铝硅酸盐矿物,如白云母、电气石、脚闪石等。氟的负电性高达3.95,居所有元素之首,其化学活性最大。这种特性使氟趋向于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不易水解,电离也很弱。它们与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稀土元素相结合形成各种含氟矿物,如氟硅钠石(Na2﹝SiF﹞6)、氟磷灰石(Ca5﹝PO4]3F)等。

氟矿物和含氟矿物在表生带的风化作用是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溶解和水解作用。萤石,无论在酸性条件下,还是碱性条件下,都可以发生水解。但萤石在地壳上的分布具有局限性,而含氟硅酸盐的分布则极为普通,为地下水氟的来源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如白云母转变为水白云母、黑云母转变为水黑云母时,氟被释放出来进入地下水中。

在自然界中,钙与氟是一对拮抗体,钙对氟的迁移起着抑制作用。因为它们形成的氟化钙沉淀,不易被水所溶解。氟化钙的形成起着固定储存氟的作用,有利于氟的富集。因此,在富钙的情况下,土层中往往氟含量较高,而地下水中则较低,在富钙环境中的盐渍化、苏达化地段,由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使钙的活度降低,而钠的活度提高,形成了HCO3﹣Na型水。氟化钠在常温常压下,溶解度达40540~42100mg/l。氟不在受钙的抑制,活度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土层中含氟量不一定很高,而地下水中却很高。总之,富钙地区为氟的积累富集提供了场所,而其中的盐渍化、苏达化地段又为氟的活化创造了条件,这就构成了高氟地下水形成的特殊的地球化学环境。

二、地下水中氟的来源

(一)岩、土中的氟

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自于含水围岩,因为氟在岩石、土壤中的含量比在地下水中的浓度要高出几个数量级,因此,在“岩石、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经常保持较高的浓度梯度,存在着氟从岩石、土壤中向地下水转移的潜在可能性。

在基岩地区,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其中的氟化物被地下水所溶解,因此,水中氟含量的高低与所流经的岩石类型的富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在伏牛—桐柏—大别山一带,广泛分布有花岗岩和萤石矿脉,构成典型的富氟地球化学环境区,该区具有高氟地下水的分布。据在太行山区的调查,不同富氟程度的岩组中,地下水氟含量有明显的差别,见表7-2。

表7-2 不同岩组中水氟含量统计表

对于松散沉积物来说,其氟含量与颗粒组分关系密切。颗粒越细总氟和水溶性氟含量越高,而且水溶性氟与总氟的比值也越大,见表7-3。因此,细颗粒的沉积物(主要是粘粒和粉粒),为地下水中氟的来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表7-3 各种土的氟含量 单位:ppm

(二)大气中的氟

在自然条件下,大气中氟的含量很低,约0.01μg/m3,高者也仅在0.3~0.4μg/m3。我国卫生标准规定居住区的大气中日平均最高浓度为0.007mg/m3

大气中的氟来自于火山喷发、海水蒸发和生活、工业污染。磷肥、氟硅酸岩、炼铝、炼钢、玻璃、陶瓷、水泥、有机氟农药等工业部门排放的废气以及煤,特别是劣质煤的燃烧、铝土矿的煅烧,都可以造成氟污染,从而使大气氟含量增加。据测定,煅烧前铝土矿含氟量为160ppm,而煅烧后为20ppm,可见在煅烧过程中绝大部分氟逸入大气。

氟在大气中主要以氟化氢(H F)、四氟化硅(SiF4)、氟硅酸(H2SiF6)、氟气(F2)和含氟粉尘的形成存在。大气中的氟化氢遇水形成氢氟酸,随降水落到地面,成为地下水中氟的来源之一。

(三)地表水中的氟

黄河为我省东部平原地区地下水的常年补给来源,由于其流经黄土地区,水氟含量较高,参见表7-4。因此,在补给影响带内,地表水中的氟成为地下水氟的来源之一。

表7-4 黄河水化学特征表

另外,含氟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必然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使其氟含量升高,但这种影响范围有局限性。

三、地下水氟含量分布概况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氟含量不过超过1.0mg/l,适宜浓度为0.5~1.0mg/l。根据水质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将地下水氟含量划分为三个级别,见表7-5。

表7-5 地下水氟含量级别划分及分布面积统计表

高氟地下水,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和南阳盆地中,分散分布于黄土地区和基岩山区。在黄河冲积平原的黄河以北地区,分布于濮阳市大部分地区和封丘县的东部,其中2~3mg/l的级别呈片状分布,大于3mg/l的级别主要分布在内黄—浚县一带。黄河以南地区主要分布在许昌市东部、开封市南部、周口市北部和商丘市东南部,其中2~3mg/l的级别亦呈不连续的片状分布,大于3mg/l的级别主要分布于周口市北部。在太行山前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温县、武陟、获嘉、新乡等县的北部和博爱、修武、辉县等南部以及安阳、汤阴东部,其中2~3mg/l和大于3mg/l的级别主要分布在博爱—修武—辉县一带。在南阳盆地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有邓州、新野、唐河、南阳、镇平等县,并出现有2~3mg/l和大于3mg/l的区域,其他县市呈星点状和小片状分布。在黄土地区呈小片状分布灵宝、陕县、义马、洛宁、偃师、荥阳等县市。在基岩山区呈星点状或小片状分布于灵宝、栾川、嵩县、鲁山、方城、沁阳、桐柏、信阳、罗山、光山、新县以及登封、汝州、洛宁、浙川、内乡、南召等县市。

中氟地下水,在平原的盆地中分布于高氟地下水的外围,在黄土地区有较大面积分布,在基岩山区呈零星片状分布。低氟地下水广泛分布于基岩山区,上蔡朱里、郸城连线以南的平原地区,在连线以北的平原地区和黄土地区,亦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在平原地区,氟在地下水中的富集具有分带性的演化规律。太行山前冲积倾斜平原从山麓地带到前缘,地下水氟含量逐渐升高,到交接洼地达到最高值。黄河冲积平原,从后缘到前缘,地下水氟含量也大致是由低到高,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前缘的洼地中。从黄河冲积平原南部(西华—周口—淮阳—郸城双楼以北)过渡到淮河冲湖积平原(商水固墙—项城范集—沈丘老城以南),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地下水氟含量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见表7-6。

无论在山区或平原,不同氟含量级别的地下水,常常是插花分布,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既有低氟地下水的分布,也有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例如,扶沟南部重病区张店—汴岗—冯家一带126km2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氟含量的变化就极其复杂。因此,所谓高氟地下水分布区,严格地来说应该是有高氟地下水分布的地区。在地下水氟含量分布图上,氟含量点有50%以上达到某一较高级别时,即以该级别加以表示。

表7-6 黄淮平原环境条件与地下水氟含量比较

续表

四、高氟地下的成因类型与形成条件

根据高氟地下水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化学作用,可划分为三个成因类型。

(一)溶滤型

主要分布于高氟的岩浆岩地区,特别是萤石矿附近,呈不连续的星点状或小片状分布。由于地形切割破碎,地下水交替条件良好,溶滤作用不断地进行,因此,多为低矿化度的HCO3-Ca·Na型水。在这些地区,虽然氟源异常丰富,但由于淋滤作用强烈,因此,地下水氟含量一般并不太高,多在1~2mg/l之间。仅在地形、构造不利于水交替的局部地段,出现较高的含氟水,有时大于4mg/l。

(二)碱化型

主要分布在平原和盆地中。其化学作用的特点是,溶滤作用已不甚充分;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在含水层中广泛进行,在对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提高氟的活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浓缩作用对于氟的富集也有明显的影响。该类型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1.气候条件

气候是高氟地下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降水入渗补给和蒸发消耗,对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与化学成分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蒸降比较大,有利于氟的活化和富集。因此,就全省范围来看,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是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区域性控制因素,即高氟地下水分布于蒸降比大于2.0的地区(南阳盆地东部接近2.0)。春旱夏涝,涝后有旱的现象,使土壤中水盐运行频繁,积盐和脱盐在年内交替发生,加之地下水多含NaHCO3,这就促使了碱化环境的形成。

2.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是氟的分异集散的重要条件。从山区到平原地下水,氟含量呈有规律性的变化。沉降堆积作用为主的平缓低洼地区是氟富集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在地形闭塞、排水不畅的情况下,地下水以垂直交替运动为主,氟与其他可溶性盐分仅随降水与蒸发反复上下运动,而不向外区排泄,构成高氟地下水集中分布的地形条件。

3.地质条件

高氟地下水分布区,一方面具有提供氟源的地质背景,即其松散堆积物主要来自于富含云母、磷灰石、角闪石、电气石等矿物的岩浆岩、变质岩、黄土等地区;另一方面又具有氟的积累的化学条件及富钙的地质环境。钙与氟结合形成氟化钙沉积下来,造成氟在土地中富集。特别是细颗粒沉积物中,具有较高的氟含量。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中氟含量也与含水层结构类型、导水性能、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径流条件、补排类型以及包气带岩性等均有较为明显的关系。高氟地下水主要形成于多层结构、导水性能弱(导水系数小于200 m2/d)、地下水为浅埋(小于2 m,或历史上长期小于2 m),水平径流滞缓、入渗—蒸发、开采型和侧渗—蒸发的条件下,也常有较大面积的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但含量级别相对较低。地下水的蒸发排泄,是通过包气带进行的,其蒸发强度决定于包气带岩性的毛细上升高度与速度。实际观测表明,粉砂、亚砂土毛细上升高度一般为2~3 m,较大者可达3~4 m,亚粘土1~2 m,粘土0.5~1m。可见粉砂与亚砂土毛细上升高度最大,速度亦较快,因而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强烈,是高氟地下水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5.水化学环境

地下水中的氟与pH值、某些常量组分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

pH值较高是高氟地下水形成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较高pH值的情况下,容易发生Ca(HCO3)2的沉淀,钙的活度降低而氟的活度增加。例如,在黄河冲积平原的南部,地下水一般呈碱性甚至强碱性反应,因而普通有高氟水分布;向南过渡,pH值降低,到淮河冲湖积平原,地下水趋于中性,并较多地出现了弱酸性水,成为低氟地下水分布区。南阳盆地与淮河冲湖积平原比较,地下水pH值也有明显差别,前者pH值最高为8.4,大于7.5的占20%;后者最高为7.9,大于7.5的仅占3.6%。因此,南阳盆地中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也与pH值较高有关。

氟还随着矿化度增加而升高,但增加到一定时(一般为1.5g/1),矿化度继续增加而氟不再升高,因为随着矿化度的继续增加,地下水向中性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氟的活性。地下水氟含量与水质类型也有密切关系,由低矿化的HCO3-Ca型水向矿化度较高的Cl-Na型水演化的过程中,氟含量的最高级别出现在HCO3-Na·Mg和HCO3-Na型水中。在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前缘的交接洼地中,较高的氟含量形成于HCO3·SO4-Na·Mg和SO4-Na·Mg型水中。

6.土壤条件

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的化学性状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其化学组分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移。在这种条件下,含氟矿物易被溶解,氟以离子状态活跃于水体之中。同时,土壤胶体和粘粒吸附的氟也被释放出来。这些活性氟转移到地下水中,形成含氟很高的水。从全省情况来看,凡有盐碱土分布的地区,就有高氟地下水的出现。就黄河冲积平原来讲,盐碱土与高氟地下水分布的范围与特点是一致的。

碱化型高氟地下水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把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一是有提供氟源的富氟岩层和有利于氟积累的低洼地形;二是有使氟浓缩富集的水位浅埋和干燥的气候条件,三是有促进氟的活化和向水中转移的碱性环境。这几个因素的协同作用,便构成了高氟地下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三)热水富集型

河南省已发现温泉35处,其中大部分为高氟温泉,氟含量常超过10mg/l,鲁山下汤高达24.8mg/l。温泉水pH值大于8.0,以钠和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为其特征,主要化学类型为HCO3-Na、HCO3·SO4-Na型,见表7-7。

表7-7 高氟温泉一览表

高氟温泉的形成一般都与挽近活动断裂和岩浆岩分布有关。鲁山的温泉形成于车村—鲁山深断裂带,断裂带南侧为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断裂带为地下水深循环提供了空间和通道,富氟的岩浆提供了氟在水中聚积的物质来源。地下水的溶滤作用又产生有利于氟迁移和聚积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因为水中含有多量的钠时,便形成了易溶的氟化钠,保证了氟在溶液中高度的稳定性,造成了氟在热水中富集的有利条件。另外,pH值和温度也是影响氟在水中富集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氟含量,出现在pH值大于8.0、温度高于50℃热水中。

出露于河谷地带的高氟温泉,往往与冷水混合,使河谷潜水氟含量升高。鲁山的温泉对沙河河谷潜水有明显的影响。南召皇路店白河西岸一级阶地,被热水浸染的砂砾石层孔隙水,氟含量达到3.5mg/l,见表7-8,使该村氟病患病率达80%。

表7-8 皇路店河谷潜水氟含量对比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