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贵妃真的是死在了马嵬坡吗?

如题所述

世人对待美的事物,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所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笔下的这位美女,正是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

根据相关的史书记载,安史之乱爆发时,杨贵妃被迫自缢于马嵬坡。但奇怪的是,当人们两年后挖开其坟冢时,却并没有发现什么尸骸。莫非杨贵妃真的在马嵬坡起死回生了?一时之间,坊间各种流言甚嚣尘上:什么藏进太蓬山、死于乱军之中、逃往日本……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传言呢?


公元755年,大唐王朝爆发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安史之乱。当史思明和安禄山率叛兵攻入长安后,唐玄宗被迫弃宫出逃。就在一行人逃亡至陕西一带的马嵬坡时,随行将士突然爆发了起义,彼时升任宰相的杨国忠不幸被乱军杀死。

之后,暴乱愈演愈烈,起义将士头目随之将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后来,事情的发展如史书记载的那般,杨贵妃被迫自缢于马嵬坡,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回到长安宫后,曾派宦官前去改葬杨贵妃。

可是,那些去改葬的人,回来却称:“坟冢中没有杨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其随身佩戴的香囊。”然而,关于杨贵妃的“遗体”,新旧唐书的记载却不同。新唐书对此的记述是“香囊犹在”,而旧唐书的记载却是“肌肤已坏,香囊犹在”。


那么,新旧唐书记载的内容为何会有差异,杨贵妃的遗体难道真的被人盗走了吗?

众所周知,旧唐书成书较早,而且,是在唐朝时就存在的记述类史籍。反之,新唐书则是宋人参考旧唐书编撰而成的。从这一点来看,旧唐书中记载的内容应更为可信。可是,即使如此,新唐书又为何要删掉杨贵妃“肌肤已坏”这么重要的内容呢?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史学教授刘厚滨认为:若从唐玄宗本人的角度分析,他肯定需要对外公布杨贵妃的死讯。只写一句“香囊犹在”,无疑为后世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基于这种目的,宋人在改写新唐书时,便干脆删掉了“肌肤犹在”这四个字,巧妙地回避了杨贵妃尸骸这个事情。


这里,我们再来说说杨贵妃逃往日本的传言。

在十一世纪时,日本作家紫式部曾根据长恨歌写了一部长小说《源氏物语》。在这部小说的记载中,日本宫廷中曾有一位名叫紫式部的女官,其主要职责是为宫廷贵妇们教授汉学。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源氏物语》中紫式部的命运,显然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多相似之处。

基于这样的资料背景,很多人猜测杨贵妃逃到了日本。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述,杨贵妃大抵可能逃到了日本的山口久津县。但是,相关史书对于航海的记载不多,唯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那次记述的较为清楚,相传,他耗费十一年,历经五次失败后,才抵达日本。

所以,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杨贵妃逃到日本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教授认为,虽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确实不易,可是,根据唐朝史书的记载,那时中日交往频繁,仅非正式交流就有十六七次。此外,当时的造船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就船只本身的规模来看,杨贵妃出逃日本也比较合理。

假使,当时确有船只能抵达日本,可是,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杨贵妃是在那个港口登船的呢?

按照古代交通史的记述,唐玄宗一行人在安史之乱后逃到了四川。若杨贵妃要出逃,定会选择与其方向相反的路线。比如:从武汉出发,途径长江下游。按照这样的设想,当时可能会有三个目的地,即:苏州、扬州和明州。所以,杨贵妃极有可能在这三个港口登船,抵达日本的山口久津县。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逃往太蓬山。

曾经,白居易在其《长恨歌》提到,“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于是。一些学者据此猜测,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后逃到了“太蓬山”。

根据史书记载,太蓬山位于今四川省营山县,地势险峻,地貌极为独特,十分适合藏匿。此外,有传说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为其特意开辟了一条荔枝路,而这条路刚好就经过太蓬山。

可是,如果事实真是如此,唐史中为何没有记载呢?

对此,四川史学专家冯教授认为:坊间关于杨贵妃死因的传闻相持不下,一来是因为相关史料记载的过于粗略,二来是因文人墨客的浪漫渲染。虽然,这些说法如今都已无从考证,但是,“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了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最终归宿永远值得后世探索。

据学者考证,如今存在的马嵬镇上还保存着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馆里放着杨贵妃的塑像。坟冢大约有三米之高,外形被青砖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而这些严整的防护措施显然是原始贵妃墓不可能具备的。


根据当地村民的叙述,红梅村的村后有一座千年古墓,而这个墓中埋葬的正是杨贵妃。早些时候,坟冢前还能看到一块刻着“杨”字的墓碑,可是,却没有名讳。之后,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这块墓碑早已不复存在,且墓地也被村民种上了庄稼。

1997年,都江堰市与红梅村联合挖掘了这个千年古墓。根据当时的考古档案记载,挖出的棺椁长约1.7米,宽仅有45厘米。从棺材的大小判断,古墓中埋葬的应该是一位女子。至于墓主人的具体身份,则已无从辩驳了。

其实,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看出端倪,所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不正是说马嵬坡上已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骸了吗?之后,白居易又提到“上穷碧落下黄泉”。可见,唐玄宗可能确实曾派道士寻找过杨贵妃,结果,这位道士在一座仙山上发现了她。

然而,道士如果真的找到了杨贵妃,文中提到的“蓬莱仙山”又具体是指哪里呢?

根据日本的文学作品可知,文学家们经常会将蓬莱比作日本。就这一资料背景,杨贵妃逃到日本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可是,坊间所传的杨贵妃出逃道观成为女道士,确也言之有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否定。


或许,未来考古学家们还会发掘到新的史料,到时,可能就会揭开围绕杨贵妃的一切谜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8
这个很难说,虽然都说杨贵妃死在马嵬坡,但是史料记载,并没有在马嵬坡发现过杨贵妃的尸体,所以真假难信。
第2个回答  2020-09-06
历史上的杨贵妃可能没有死在马嵬坡,死的那个女人传说是杨贵妃的侍女,真正的杨贵妃最后流落到了日本。
第3个回答  2020-09-05
是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是没有机会逃走的,这么多将士可不是好糊弄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