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平声还是仄声?

如题所述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一般初学者都是平为一二声,仄为三四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8
三是平声还是仄声?

三是平声。
第2个回答  2020-01-08
平仄声
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

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具体来讲讲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中文名
平仄声
平仄声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但入声不是区别平仄的依据。粤语保留入声,可粤语歌也多数不合平仄。
一江春水倾出你倩影
  古:仄平平仄平仄?仄仄 ◆影【上声二十三梗】
  今: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 ◆影【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不合平仄声规律。
流传在月夜那故事
  古:平通仄仄仄通仄仄 ◆事【去声四寘】
  今:平通仄仄仄仄仄仄 ◆事【十三支,(-i)(零韵母)】不合平仄规律。
仅有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古: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潮【下平二萧】
  今: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潮【六豪,ao,iao】 勉强符合平仄声规律。
古代四声生大概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已经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古诗词平仄声
新韵,就是按普通话的北方韵为基础,由中华诗词协会整理的,也就像楼上所说,一二为平,三四为仄
古韵,一般又叫平水韵,是古往今来比较公认的格律书参考。连诗词学会也说,新韵提出来只是并行,不敢取消平水韵。而平水韵是宋朝的官话,大致是洛阳语(中国古代官话统称)偏汴京腔。他的韵律要比普通话多:
分上平、下平、上声、下声、去声和入声六种。
平声也就是上平和下平。这是毋庸质疑的。
但是新韵中的所谓“阳平”二声,你写的时候看情况把它归入仄声也不错。
总结就是,你想没事写两句,就按普通话的新韵就行。就是一平三仄。
想玩深一点,就看平水韵的韵书。(除了这些,还要考虑意境、风格)
姓名中的平仄
名字除了要好认以外,还要符合中国字的发音规律,也就是要读起来上口。虽然各人自有讲究与偏好,但终究,姓名中平仄的安排并无铁律。即如王羲之(平平平)、李白(仄平)等脍炙人口的名字也有清一色平仄声的。
平仄与对联
其实,单凭平仄区分上下联是不科学的。区分上下联的最好方法,把对应的字用连线连起来。如图1
对联:水流人愁。作者李白。横额:水流人愁。上联:“抽刀断水水更流”,下联:“举杯消愁愁更愁”。采用连线法,只要把上联的“流”和横批的“流“连线,上联的”愁“和横批的”愁“连线就可以区分上下联。在文学创作中,平仄声所起到的是修辞作用,不是限制作用。

水流人愁

对联的类别决定对联的贴法 ,借陈树德先生的对联知识结构图解表来谈怎样贴对联,要掌握贴对联,首要任务是明白对联的分类。
  如果孤立内容相关来讲平仄相谐,可能会产生不对不联的效果。贴对联之前,应辨别对联的类型。1.散联,有横额看横额,没有横额看语境。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此联层层铺垫,由少到多。再如“门对千杆竹无,家藏万卷书有”。有些对联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如“山舞银蛇兆丰年,花开富贵报平安。”还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

2.通联:先看横额,再看逻辑,然后语境,顺序,最后平仄。如“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
  3.格联:通常看平仄。一般上仄下平。如“祖国山河壮,神州岁月新”。

平仄与四声

  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
  王融,刘韬,元竞等人究竟统计了多少句诗歌,而研究出错误百出的平仄呢?
  王融等人最可能统计的是汉、魏、南北朝的诗歌,发明平仄的其它人还研究了少量初唐的诗歌,而汉、魏、南北朝的诗歌都是以五言为主,再加上当时的研究资料有限,发明平仄的人累计读过的七言诗不会超过10000句。
  我们知道,古代总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5种声调,如果是写七言诗,每个字都可能是五种声调的一种,5的7次方,累计有5x5x5x5x5x5x5=78125种声调组合,假设一种声调组合对应1句7言诗,那么78125种声调组合对应78125句诗,也就是说如果研究出古代7字句的声调层面的规律,样本至少是78125句七言诗。
7字句,XaXbXcX, a字可能是平声或仄声,b可能是平或仄,c可能是平或仄,这样,我们随意写7字句,abc三字的8种声调(2x2x2),可能是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中的某种,只有平仄平和仄平仄,被部分人认可,也就是25%的声调结构被部分人士认可。
从数学上分析,平仄很片面。
平仄演变
据陈寅恪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后,印度三声说传入中国,因为中印语音的比较区别,人们逐渐发现了声调。沈约受三声说启发,并结合琴韵音律,创造归纳出“四声”,并撰写《四声谱》(参见《诗词基本知识/席金友》)
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之中:“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的“调和平仄”。除“四声说”以外,沈约还提出了“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的毛病。 “四声说”、“八病说”在诗歌声律提出了规范和创作模式,虽然其规定极为苛细,一般人不能完全做到。不过更重要的是,诗歌声律论的提出,为新诗体(律诗)的正式形开辟了通途。唐朝年,“四声”正式二元化为“平仄”,真正意义的律诗得以产生。
平仄声二元化后,缺点甚多,因此,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几乎延续了1500多年。清末民初,陈独秀,胡适等人批判了平仄声的片面性。随后孙大雨,闻一多等开始新诗格律研究。人们冷落了平仄声问题。
浙江诗人王无童先生在《我对诗平仄的管见》一文中谈到:“音乐的低、沉、缓慢和高低的变化就产生悲哀。高、强、有力,节奏明显有连续,就产生昂奋进。轻、柔、平、和、有跳跃感,就产生轻松活泼。因此,诗歌只要进行音乐的朗诵,又大大超过汉语四声抑、扬、顿、挫,对诗歌产生音乐美的作用。”同样鲜明提出了“诗的音乐美不应局限于平仄格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