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的成矿模式

如题所述

在分析研究了胶东金矿的成矿条件及物质来源后,以基础地质资料为依据,对胶东壳幔混合岩浆期后热液金矿的成矿模式提出如下设想。

1.太古宙-古元古代时期“原始矿源岩”的形成

来自地幔(或地核)的携带丰富金质的中基性岩浆的强烈喷发,形成了以中基性喷出岩为主的火山岩建造,即唐家庄岩群和胶东岩群的初始矿源层。其后,经历了迁西期和五台期两个构造旋回的区域变质和幔源岩浆侵入活动,形成栖霞超单元英云闪长岩体和奥长花岗岩,即TTG岩系,唐家庄岩群和胶东岩群及官地洼和马连庄超单元等铁镁质岩呈残片分布在TTG岩系中。

太古宙-古元古代期变质作用,形成胶东北NE向展布的热变质带(麻粒岩相带),析出变质热液,它在从高能带向低能带,由南到北的迁移过程中,不断淬取太古宙变质岩系中的成矿物质,沿低压扩容带充填形成变质热液金矿(化),另在胶东北部的中低角闪岩相带形成含金相对较高的金的地球化学背景区。以太古宙为主形成的TTG岩系,我们统称为胶东内生金矿的“原始矿源岩”,这一时期的金矿成矿作用可称为金矿形成的“雏型期”。

2.新元古代震旦期金矿“衍生矿源岩”的形成

胶东地区,受秦岭-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强烈作用(800Ma左右),在胶东“原始矿源岩”的基体内,随着地幔热流值的不断升高,富含长英质的岩石优先被交代重熔,孕育成广义的玲珑超单元的雏型,岩浆侵入定位中心位于郭家店一带,富含CO2等挥发分的热液由中心向北渗滤迁移,并不断重熔“原始矿源岩”系,特别是含金相对较高的角闪岩相带的变质岩系,致使矿源中的金质活化、扩散、迁移,迁移的结果向超覆前缘进行,致使现在的焦家-玲珑一带和金牛山地区形成金的高背景区。由于重熔作用发生的深度较大,构造不发育,金等成矿元素的高含量散布在岩石中。新元古代广泛发育的玲珑超单元岩浆岩系列,我们称为胶东金矿的“衍生矿源岩”。至此,结束了早期成矿作用过程中的“预富集期”。

3.中生代燕山早期“直接矿源岩”的形成与成矿

中生代侏罗世(205~137Ma),在太平洋板块向库拉板块俯冲作用下,郯庐断裂强烈活动,其大规模的左行平移所诱导的应力场,产生了一系列NE-NNE向控矿断裂构造,同时伴有广泛的构造-岩浆热液事件,胶东隆起区再度大规模活化,来自上地幔的以中酸性成分为主的岩浆上涌和下地壳“衍生矿源岩”大比例混熔形成的中酸性岩浆,沿EW向构造部位带呈底辟状上升强烈主动侵位,岩体以正常结晶分异为主,在结晶分异过程中,来自地幔的热流携带的成矿组分和挥发分,交代熔融“原生矿源岩”和“衍生矿源岩”系,形成郭家岭超单元的侵位,在其成岩过程中,其侵位体内分异出来的含矿流体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携带被活化、淬取的金质,形成了一个新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金质与挥发分,碱质(K、Na等元素)等形成易溶配合物进入流体相,在温度、压力一系列物理化学条件影响下,含矿热液由高能带部位向低能带部位迁移,在已形成的脆性断裂裂隙中沉淀富集成矿。当含金热液流进入宽大的构造破碎带时,由于天水的加入,加速了金质沉淀,形成规模较大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焦家式)以及由不同构造类型控制的其他类型金矿。

概言之,胶东壳幔混合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其成岩成矿,从太古-中生代,有着继承性或者说是“承袭”的成因关系,表明胶东金成矿的长期性、多来源的成因特点,但中生代燕山早期的构造-岩浆活动是主导的成矿因素,是壳幔混合,以地壳物质组分为主要物质来源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其成矿终止时代为早白垩世(120±3Ma)。其成矿模式如图7-19所示。

图7-19 胶东内生金矿成矿模式图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