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预习

如题所述

一、转变思想观念,克服心理障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大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过分依赖自己的“讲”,一切都由自己包办、代替,于是“讲风之盛,盛不可已”。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要有自学克服以下心理障碍:①预习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无关;②预习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第一种错误认识没有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实预习效果的好坏,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否养成,教师的指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种错误认识对预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认识不够。预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听课前,对新知识的内容和重点有初步的理解,并找出不懂的问题,以便带着问题听课。这就为深入学习创造了条件,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可见抓好课前预习,不仅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反而会减轻学生负担,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依据实际,计划先行
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遵循的规律,教师在组织预习时,必须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依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布置预习作业。凡是学生有能力完成的预习,就一定让学生独立去钻研;凡是经教师指导也能完成的,教师作必要的指示,指导学生去钻研;对于学生力不能及的预习则绝不能布置。所以,抓课前预习,教师必须对教材的难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智能情况加以了解。另外,学期之初教师要制订出抓课前预习的计划,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便一步一个脚印地检查落实。
三、抓好三个环节,确保收到实效
1.出好预习提示和预习作业
中学语文教材一般有“预习提示”部分,或“训练重点”部分,它们或提供背景材料,或梳理文脉思路,或揭示文章内容,或点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指出学习的重点。教师就应整合相关信息,拟出明确的提示。有些篇目没有相关提示,教师也应作出提示。出好预习作业也有讲究。要围绕文章的重点、难点,布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把自己发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求助于同学、老师。总之要抓好导向。
2.要抓好预习情况的反馈
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于那些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提问加以检查巩固;鼓励学生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供教师参考,以增强讲课的针对性。对任务完成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发现学生预习方法有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指导,以提高预习效果。
3.抓好经验交流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课前预习的典型,帮助其总结经验,定期交流加以推广。特别对那些坚持预习,克服困难,成效明显的好典型要大力宣传,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抓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如果不熟悉教材,上课时,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预习时,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形式先扫除字、词障碍,掌握文章主题内容,对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听课时质疑。通过预习,听课才有目的性,才能分清主次,使学习处于主动地位,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吧!指导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这里总结经下一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和大家交流。
第一 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为学》一文结合考试的考点,可以制定这样的预习提纲:
1、朗读。朗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在课下充分的朗读即可以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又可以解决生字词,为教师上课扫清障碍。
2、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文题相关的内容。
3、重点实词。通过工具书和书后注解掌握相关内容,不明白的进行标注。
4、重点句。将自己不明白的句子标注,有助于课上听讲。
5、文章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