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人都把古代的忠臣比干,敬为中华民族的国神?

为什么人人都把古代的忠臣比干,敬为中华民族的国神?
??

中华民族

今日仍需要千千万万比干人物

编者按: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提出,“今天仍然需要千万比干”搜狐官方网站加标题“王旭明:希望中国下一代敢于说真话”。

敢于说真话,这就涉及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腐败,你敢不敢挺身而出?敢不敢说出真话?敢不敢勇于同腐败作斗争?敢不敢举报腐败?可是,现实中国却是“10个举报人9个遭报复”!这样的环境我们中国的下一代敢于说真话吗?

搜狐官方深度栏目《热点话题第102期》,以“举报者没有好下场”专栏,向国人展示腐败深层次症结,官场的陋疾、体制的弊端、公权的滥用、正义在消失,酿成“10个举报人9个遭报复”惨痛局面,源于缺乏民主监督的权力,结果让举报者没有好下场,注定了共和国反腐倡廉的艰巨性。

正因为这两个话题都非常重要,作为比干的子孙,林氏后裔,我们的基因里,我们的血管里,不但的比干的基因,而且淌流着比干的血液。比干的爱国佑民、心系苍生、直言正谏、赤胆精诚、坦腹剖心,青史彪炳,永远是林氏子孙的楷模。

今年农历四月初四,天下林姓的太始祖、中华民俗中的文财神——殷商太师比干诞辰3101周年纪念日。

中国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之说,比干开创了中国谏净传统的先河。三千年来,对比干凭吊从未间断,从先贤大儒到无名小卒,到底有多少人,无从考证。

孔子盛赞比干为“三仁第一”,挥剑刻石树碑;魏孝文帝“路历卫壤”,“睹墓悼怀”,因墓建庙;“三鉴治国”的一代明君唐太宗风尘千里,临墓吊念,追谥比干为“忠烈公”;元仁宗撰文立碑;乾隆帝挥毫泼墨;著名诗人李白、孟郊、王十朋等历代骚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大量赞颂比干的不朽诗篇。他们把比干称为“亘古忠臣”、“逆耳批鳞第一人”、“浩然正气忠良臣”。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著作中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敢言直谏的“爱国者”。这些凭吊不但成了当时社会对比干的敬仰与尊重,也成为后世书法的教材。

妈祖系林氏的福建莆田九牧林后裔,与比干一脉相承,在福建沿海及海外各国,妈祖更受尊敬。目前全世界信仰妈祖的人达一亿五千万之多,共有妈祖庙一千两百我座。在国外,尤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林姓华人最多。他们建有“世界林氏宗亲会”(包括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不定期地轮流到各国召开林氏宗亲会议,探讨氏族血缘。在这些国家,均建有敬奉比干后裔林默娘的庙宇,一般称为“妈祖庙”、“天上圣母庙”、“天妃庙”、“朝天宫”、“天仙宫”、“天后宫”等,并称林默娘为拯救渔民于苦难的“海神”。这些庙宇与中国大陆沿海各省妈祖庙、天后宫、朝天宫等所敬奉的偶像一模一样,反映了海内外林姓同属一“根”。台湾的林姓现在约有二百万人,占台湾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一,号称“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

自从1993年,在比干诞辰3085周年河南卫辉首次举办纪念日,卫辉累计数万名海内外来宾前来拜谒祖凭吊。其中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汶莱、越南、韩国、香港、澳门和台湾14个国家和地区32个林氏宗亲代表团。现在每年的比干诞辰,已经成为河南卫辉主要的文化品牌、特殊标记和城市名片,“比干祭奠仪式”成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卫辉市被授予“中国财神文化之乡”。

林氏太始祖——比干
比干,姓子名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殷朝王子,也称王子比干。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是殷朝王室的重臣,曾在国王左右辅佐国政。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是敢于直言劝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被称为“亘古忠臣”。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比干庙里陵墓古迹,碑墓均有传奇,草木皆有说法,且生得奇特怪异,是天意,是巧合,这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但这些神奇的传说经久不衰。

比干号称“天下第一仁”
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死后葬在新乡卫辉。

比干庙称“天下第一庙”
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始建于北魏,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的。在中国古代名人遗留至今的著名古庙中,有孔庙、岳飞庙,但庙主的历史均比不上比干庙,比孔庙早500多年。自唐朝以来历代英明皇帝加以封谥和维修,众多文人雅士以诗词的形式,高度评价了这位亘古忠臣,并立碑纪念,使比干庙成为碑碣林立,古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物宝库。比干是商纣的宰相,纣王的王叔。据《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常常直言劝谏,后纣王怒而摘其心”。比干庙占地百余亩,飞龙雕柱,苍松古柏,整个建筑古朴典雅。

比干墓称“天下第一墓”
因为它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沿比干庙中心甬道穿过三门可见比干墓,为周武王所封,距今已三千余年的历史了,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庙,称为天葬墓,相传比干死后,天降大风,飞沙走石,卷土将比干尸骨埋于此处,故称其墓穴为天葬墓。又说天葬墓四周生出许多没心菜和空心柏树,象征比干为国尽忠,耗尽了心血。

今天

仍然需要千万比干

比干,何许人也?原以为神。近日到河南的卫辉,方知其人其事。比干乃皇帝后裔,殷朝沫邑,官至少师,因直言相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是我国历史上以死谏君之忠臣典范,孔子称之为“三仁之首”。据说,孔子终生不留笔墨,惟独途经比干墓地留下了四字墨宝,可见其对比干的推崇之至。

比干是我国忠谏文化的始祖,他的事迹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大忠大义之人,立刻将之与比干联系在一起。应该说,忠谏文化促使政治走向开明,促进正义得到弘扬,促进中华民族的奋进。比干之后,忠谏之人层出不穷,忠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千万比干。

各中原因,一是我们现在的政治决策机制,乃至各级行政决策机制,虽然远远高于上古时代,其文明程度更非比干时代所比,但应该看到,我们的决策机制也远非尽善尽美。不少地方、不少决策还没有摆脱,或者说还没有根本摆脱一个人说了算的“长官意志”。由于决策不民主、决策不科学为事业带来的损失还少吗?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决策机制,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制度推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则需要千千万万比干这样的人物,在制度还不那么完善、不那么健全的情况下,敢于直言相谏,敢于坚持真理,尽可能少的减小事业的损失。

二是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趋于功利化,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谏言者往往得不到上司的认可,甚至还有可能被打压,更不用说被重用。今天的谏言者虽然不可能再被剖心,但软刀子杀人的味道亦甚于剖心。想至此,谏言者自然会退避三舍。再看看那些不仅不谏言,直言都不敢,只会进谗言和谎言者反倒如日中天,谏言者自然会越来越少,所剩无几者还有可能望而却步。

三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我,更想到了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千千万万比干式的学生,具有自己独立人格,坚持自我独立品味,发扬中华谏文化的重要性。应该看到,年龄、经历如我者,已经是在时代风云变幻的油锅中煎熬出来的一辈,爽滑如油条,光亮如鞋油,自己已是全然不觉,改掉是很难的了。况且,自古赞歌容易谏言难!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未来的一代敢于直言、敢于讲真话,敢于批评各种不正确的见解和错误思潮,而不必为尊者讳,更不必谙熟圆滑世故之道。教育下一代,从现在开始。

当然,对比干也不可全学。比如他太“拧”、太“轴”,居然连续四次劝纣王,怎不引得人家生气,剖心是过了,愤怒是正常的。我们则谏一谏二足矣,起码要保住命、保住心,来日方长。

还应敬佩的是,林姓天下人。据说,比干的妻子逃到了树林里,生下了遗腹子,不敢取其真姓,乃姓林也,从此姓林的便成了比干的后人。在比干墓地,全世界不少林氏捐资捐款并常年祭拜,对比干充满敬意。假如今人学不了比干,学学他的后人也好。起码不要只会溜须拍马,更不要诬陷谗言,心是保住了,保住的却是一颗糟朽黑烂之心。考虑到您的下一代,请积一点德行吧?!

参考资料:http://q.sohu.com/forum/20/topic/558236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3
比干不可当国神,因为比干生卒有疑。

一说,比干死于,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残杀,终年(公元前1029年)63岁。

但是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如果比干公元前1029年才死,那岂不是牧野之战之后?

另外“比干”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比尔干,列尔矛”,“比干”这两个字,应该翻译成:排列好盾牌的意思,应该是古代方阵战术的名字。

因此很可能比干是商代非常擅长方阵作战的人。

而帝辛不可能无故虐杀比干,很可能当时以“启”为首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叛乱。

微子、箕子、比干乘帝辛出兵讨伐东夷之机,起兵作乱,后被帝辛平定。杀了作为叛军首领的比干,囚了从恶箕子。而首恶微子,则成功出逃。并与周联合,成为了“商奸”。

而周部落正是在微子的引导之下,趁商军主力滞留东线之机。突然发难,突袭朝歌。才有牧野之战。

否则周军伐商的时间无法解释,要知道周军进攻朝歌的时间,正好是朝歌最虚弱的时候。没有熟悉内情的“商奸”做引导,周军的时机怎么能把握那么准确?周军又如何知道商军主力都在东线?有如何敢于在牧野投入全部兵力?

要知道在公元前1059年的黎城之战,帝辛不但击败了周军。而且周文王很可能是在此役中被杀,而不是被俘虏的。
比干被称为雍神,雍神指财神,雍是什么就是蝉脱,历史上的商奸,奸臣。
第2个回答  2010-09-01
首先,比干是商朝的,他资格最老。
其次,比干是被妲己逼着挖自己的心给她,他照做了。
完全做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境界。
所以他是典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9-01
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很符合君王的统治口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