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是谁诗名是什么诗句是什么?

请问诗豪诗名是谁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10]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11]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11] 

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12]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1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30
诗豪指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刘禹锡的诗风具有豪猛之气,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著名诗句。
第2个回答  2022-06-20
时间过得真快,
又到了一年中的立秋时节。
在我们的印象中,
夏天仿佛还没有过去,
秋天就已经来到了。
所谓一叶知秋,
到了立秋,
梧桐树就开始落叶了。
正如《淮南子》中所说,
“见一叶而知岁之将暮”。
秋天,
降水减少,气温降低,
万物从繁茂趋向萧索。
西风,落叶,秋雨,寒蝉……
悲秋之情,自是难免的,
古人也将悲秋之情,
写进了诗词中。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是张籍的思乡之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杜甫的家国之悲;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是李清照的身世之悲;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是李煜的故国之悲。
可偏偏有一位诗人,
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豪情。
别人皆叹秋景寂寥悲凉,
他却说秋日之好,
尤胜于春朝之时,
更能使他有别样的兴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刘禹锡,字梦得,
素有“诗豪”之称,
这首《秋词》就是他的作品。
虽是以秋为题,
却没有一丝悲凉之情,
反倒有一股豪迈之气,
可谁知道,
在这豪迈之下,
却是历尽了波折呢?
刘禹锡是一个天才少年,
他二十二岁就考中了进士,
成为了朝廷命官。
年纪轻轻的他,
自然有着远大的抱负,
他意图进行政治改革,
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
他联合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在唐顺宗支持下进行了革新运动,
史称永贞革新。
只可惜,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由于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失败了。
作为改革的主导者,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这就是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朗州,即今天的湖南常德,
当时是一个偏僻荒芜之地。
踌躇满志的刘禹锡,
自然是不甘心的。
刘禹锡创作了大量作品,
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其中一首,就是《秋词》。
朗州这一待,就是近十年。
元和九年,
刘禹锡奉诏回京。
这本是一件好事,
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回京次年,
刘禹锡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
这首诗触怒了当时的执政者,
竟要把刘禹锡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去。
所幸有柳宗元等人求情,
才改任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不过,这也是比朗州更远的地方了。
难以想象,
此时的刘禹锡是什么心情。
他默默收拾行囊,
来到了几千里外的连州。
在连州期间,
他写了一首《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即使是豪迈过人的刘禹锡,
在二度被贬后,
心情也不会心平浪静。
这首《秋风引》,
是刘禹锡唯一的悲秋之作。
足以显现出他当时的迷茫。
元和十四年,
刘禹锡因母丧离开连州,
此时他已在连州待了五年。
在守孝过后,
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
过了三年,
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又两年,
刘禹锡奉旨调回洛阳。
从初次被贬到此时,
已过了二十三年。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正是他贬谪生涯的写照。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三年呢?
当初的刘禹锡,
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二十三年后,
他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
倘若是一般人,
大概一腔热血早已凉透,
只想平静的安度晚年吧。
可刘禹锡毕竟是“诗豪”,
他的豪情从未退却。
有一天,刘禹锡故地重游,
来到昔日曾来过的玄都寺。
想到自己曾因《玄都寺桃花》被贬,
而历尽了人生艰难苦痛,
不禁豪情顿生,
写了一首《再游玄都寺》。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故地重游,旧事重提,
人事变迁,桃花落尽,
可刘禹锡还是那个刘禹锡,
他没有丝毫的畏惧,
在诗中再次讽刺了当时的权贵,
这样的豪迈,
实在是令人敬佩。
会昌二年,
刘禹锡病逝于洛阳,
享年七十一岁。
感于他的事迹,
皇帝追赠他为户部尚书,
葬在他的故乡荥阳。
海明威曾说:
“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
亦可以诠释刘禹锡吧。
他是一位真正的硬汉,
不畏强权,敢言直书,
他也有过迷茫的时刻,
但在沉沦的人生中,
他始终保持着豪迈与乐观。
刘禹锡,真无愧于“诗豪”之名。
第3个回答  2022-06-20



时间过得真快,

又到了一年中的立秋时节。

在我们的印象中,

夏天仿佛还没有过去,

秋天就已经来到了。

所谓一叶知秋,

到了立秋,

梧桐树就开始落叶了。

正如《淮南子》中所说,

“见一叶而知岁之将暮”。

秋天,

降水减少,气温降低,

万物从繁茂趋向萧索。

西风,落叶,秋雨,寒蝉……

悲秋之情,自是难免的,

古人也将悲秋之情,

写进了诗词中。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是张籍的思乡之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杜甫的家国之悲;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是李清照的身世之悲;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是李煜的故国之悲。

可偏偏有一位诗人,

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豪情。

别人皆叹秋景寂寥悲凉,

他却说秋日之好,

尤胜于春朝之时,

更能使他有别样的兴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刘禹锡,字梦得,

素有“诗豪”之称,

这首《秋词》就是他的作品。

虽是以秋为题,

却没有一丝悲凉之情,

反倒有一股豪迈之气,

可谁知道,

在这豪迈之下,

却是历尽了波折呢?

刘禹锡是一个天才少年,

他二十二岁就考中了进士,

成为了朝廷命官。

年纪轻轻的他,

自然有着远大的抱负,

他意图进行政治改革,

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

他联合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在唐顺宗支持下进行了革新运动,

史称永贞革新。

只可惜,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由于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失败了。

作为改革的主导者,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这就是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朗州,即今天的湖南常德,

当时是一个偏僻荒芜之地。

踌躇满志的刘禹锡,

自然是不甘心的。

刘禹锡创作了大量作品,

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其中一首,就是《秋词》。

朗州这一待,就是近十年。

元和九年,

刘禹锡奉诏回京。

这本是一件好事,

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回京次年,

刘禹锡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

这首诗触怒了当时的执政者,

竟要把刘禹锡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去。

所幸有柳宗元等人求情,

才改任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不过,这也是比朗州更远的地方了。

难以想象,

此时的刘禹锡是什么心情。

他默默收拾行囊,

来到了几千里外的连州。

在连州期间,

他写了一首《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即使是豪迈过人的刘禹锡,

在二度被贬后,

心情也不会心平浪静。

这首《秋风引》,

是刘禹锡唯一的悲秋之作。

足以显现出他当时的迷茫。

元和十四年,

刘禹锡因母丧离开连州,

此时他已在连州待了五年。

在守孝过后,

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

过了三年,

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又两年,

刘禹锡奉旨调回洛阳。

从初次被贬到此时,

已过了二十三年。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正是他贬谪生涯的写照。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三年呢?

当初的刘禹锡,

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二十三年后,

他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

倘若是一般人,

大概一腔热血早已凉透,

只想平静的安度晚年吧。

可刘禹锡毕竟是“诗豪”,

他的豪情从未退却。

有一天,刘禹锡故地重游,

来到昔日曾来过的玄都寺。

想到自己曾因《玄都寺桃花》被贬,

而历尽了人生艰难苦痛,

不禁豪情顿生,

写了一首《再游玄都寺》。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故地重游,旧事重提,

人事变迁,桃花落尽,

可刘禹锡还是那个刘禹锡,

他没有丝毫的畏惧,

在诗中再次讽刺了当时的权贵,

这样的豪迈,

实在是令人敬佩。

会昌二年,

刘禹锡病逝于洛阳,

享年七十一岁。

感于他的事迹,

皇帝追赠他为户部尚书,

葬在他的故乡荥阳。

海明威曾说:

“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

亦可以诠释刘禹锡吧。

他是一位真正的硬汉,

不畏强权,敢言直书,

他也有过迷茫的时刻,

但在沉沦的人生中,

他始终保持着豪迈与乐观。

刘禹锡,真无愧于“诗豪”之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