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的历史基础几乎可以追溯到150年前,当时人们利用二维图层叠加来成型三维的地形图。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工作验证了第一批现代AM工艺,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的光聚合技术,1972年的粉末熔融工艺,以及1979年的薄片叠层技术。然而,当时的AM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几乎完全没有商业市场,对研发的投入也很少。
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AM相关专利和学术出版物的数量明显增多,出现了很多创新的AM技术,例如198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3D打印技术(3DP),与90年代的激光束熔化工艺。同一时期,一些AM技术被成功商业化,包括光固化(SL)技术、固体熔融沉积技术(FDM),以及激光烧结技术(SLS)。但是在当时,高成本、有限的材料选择,尺寸限制以及有限的精度,限制了AM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只能用于小量快速原型件或模型的制作。
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是AM的增长期。电子束熔化(EBM)等新技术实现了商业化,而现有技术得到了改进。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开发AM相关软件。出现了AM的专用文件格式,AM的专用软件,如Materialise的Magics开发完成。设备的改进和工艺的开发使3D增材制造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开始被用于工具甚至最终零件。
2000年代后期,金属的AM技术在众多AM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市场关注的重点。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设备,材料和工艺相互促进发展,多种不同的金属增材技术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不同的技术特点开始展现,应用方向也逐渐明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