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强迫症吗?

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他被狗咬要得狂犬病,我让他打疫苗他不去,说去世蛮好的,并且觉得杀人感觉好爽,。于是我就害怕他会害我,,害怕刚减轻他又用手抹了下我脖子,我现在惶惶不可终日,又不敢对父母说,因为不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是强迫,请问我这属于强迫症吗。我应该怎么办。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根据其病情不同,严重程度也有所差异。其病因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前人格、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其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迁延,易慢性化,致残率较高,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严重影响。尽管如此,很多患者早期并不主动寻求医治。
典型症状
1、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指反复闯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持续存在的思想、观念、表象、情绪、冲动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没有现实意义,违反了个人意愿,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因而苦恼和焦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以刻板形式和反复闯入患者头脑中的观念、表象或冲动思维,它们几乎总是令人痛苦的,内容常常为暴力、猥亵或毫无意义。患者往往试图抵制,但不成功。虽然这些思维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但患者认为它是属于自己的。

(2)强迫穷思竭虑: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索,刨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人为什么会说话?”“天为什么会下雨?”等。

(3)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怀疑自已未完成家庭作业、门窗没有关好、钱物没有点清等。患者能意识到事情已做好,只是不放心而想要反复检查。
(4)强迫对立观念:患者脑中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且性质对立。如想起“和平”,马上就联想到“战争”;看到“拥护”,脑中即出现“打倒”。

(5)强迫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个观念联想到另一个观念。当强迫症患者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事物对,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境。如,看见异性就会联想对方会不会喜欢自己;见到打火机,就联想到炸药爆炸的恐怖情景,见到有人抽烟就想到火灾;见到钞票,即想到其上会带有多少病菌,会不会传染疾病等。联想时,患者越想越紧张,而且反复联想,不能控制。

(6)强迫回忆:患者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反复呈现出经历过的事情,无法摆脱,感到苦恼。有时强迫性回忆和强迫性怀疑可同时出现。强迫回忆时,有的患者表现为发呆,实际上是在冥想,若被打断或认为“想得不对”,则需从头再次想起。

(7)强迫意向:患者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实际上不会转变为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种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故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如想把小孩扔到窗外,站在高处就想往下跳,走在路上就想撞向行驶的汽车等。

2、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强迫症患者通过反复的行为或动作,以阻止或降低强迫观念所致焦虑、痛苦的一种行为或仪式化动作,常继发于强迫观念。这种行为通常被患者认为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因反复企图抵抗,导致明显焦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强迫症是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成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非常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为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强迫症的本质:
强迫症,是当患者把一些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当做不正常的东西而极力摆脱并产生强烈的痛苦的心理冲突。并进入恶性循环。
简单的说:强迫症=正常的心理现象+摆脱。
强迫症的治愈=放弃“摆脱”=接纳正常的心理现象=为所当为。
禅宗有个故事恰好在说明这个问题:
禅宗五祖考量弟子们的才智,就让他们各自学一首偈语。大弟子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勤勤常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不以为然。后来的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心非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深以为然,便将衣钵传给慧能。其中大弟子所要表达的含义是:心灵是神圣的,不可有丝毫的私心杂念,要时时刻刻地“斗私批修”。慧能的意思是:大脑的功能不是理想的东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所能想的,能感受到的都是正常的反应,有些是痛苦的,但绝不能像尘埃那样去扫掸。企图去扫的结果必然是失望以及绝望。
大弟子的作为恰好是神经症、强迫症的产生条件。慧能的作为才是正常人或治疗强迫症的条件。
正常人从不为睡眠做任何努力,只是处于习惯卧床而已; 失眠症患者天天为睡好觉,想方法设法去陷入恶性循环。
强迫症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体验上,而非说理上。即去做,去指导他做。通过做完成体验,通过体验达到领悟。体验后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神经症的治疗靠直接经验而非间接经验。
有一位女士终日惶恐不安,她的烦恼是自己头脑中总有企图杀人的念头,害怕这种念头真的会产生杀人的联想并伴随着极端的恐惧和痛苦。此女士所患疾病叫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在强迫症中还有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等。
强迫症与一般的烦恼的区别在于:烦恼仅仅是单纯的烦恼,而强迫症则是企图消除根本不可消除的烦恼而产生更大的烦恼。也就是说强迫症是双重的烦恼。

长期以来一致认为强迫症治疗困难,60年代前,强迫症预后不良,直到1966年Meyer报告2例强迫症用行为治疗取得成功,情况才开始改变,1971年Rachamn创造一种治疗方法,称为”暴露结合应答预防法”(Exposure with response prevention),成为强迫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据Foa等(1985)的资料采用这种方法治疗200多例强迫症,65--75%得到好转,随访时保持良好。

一、强迫症的一般问题临床上,将强迫症分为两类,即强迫观念为主无明显强迫行为和伴有显强迫行为者。强迫观念为主者包括强迫想法,想象和冲动;强迫行为指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但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并不适合心理治疗。

二、强迫症的心理模型

1.强迫想法和焦虑有关。

2.强迫行为(外显的或隐匿的)是随意行为,旨在减轻焦虑和不适。但焦虑减轻导致强迫被强化。

3.为了防止发生强迫想法和焦虑,症人常有回避行为,但回避行为阻止了对焦虑想法和暴露。根据上述心理模型。治疗策略应当是促进症人对恐惧刺激的暴露,同时又鼓励他们会议上暴露的仪式和认知回避而不易发现,这就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和评估。

三、决定适合心理治疗的对象1.强迫症是原发还是继发?继发于抑郁症者,应着重治疗抑郁症,继发于精神症者,就彩精神病药。如继发于器质性疾病者,治疗其原发疾病。2.病人是不愿意参与治疗?不愿意主动参与心理治疗者,难以收效,不应实施。

四、行为分析要进行详细分析,询问问题的认知,仪式行为,回避行为,情绪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对每个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素质,促发因素和维持症状的因素等得深入的了解,确定于预的具体目标。

五、治疗原理的说明在医师对问题有了实质性了解之后,您患了强迫症,在同病人讨论时可引入治疗原理的说明。

六、暴露结合应答预防的步骤

1.仔细考虑对一切以往回避的情境进行暴露。

2.对恐惧刺激和想法的暴露进行指导。

3.仪式动作和回避行为,即反应预防。暴露的实施和反应预防的细节都要考虑并和病人事先讨论,示范,自我练习都可采用以促进治疗实施。

七、无外显强迫行为和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治疗更困难一些,基本原理相似,只是精神仪式和认知回避不易认识,也更维干预,治疗方法的两种,其一称为”习惯化训练”,另一种称为”思维停止法”,这两种方法实施时还有很多具体细节要注意考虑。

八、强迫症药物治疗近10年来研究证明,有一小组抗抑郁药对强迫症有效,如氯丙咪嗪和多虑平,但这类药因副作用较大,已日趋淘汰。近年发现百忧解a等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有抗强迫作用,且副作用很小。虽然强迫伴抑郁症状者被认为最为适合药物治疗,但疗效并不限于有抑郁的强迫病人,大约50%的强迫症对药物治疗有效,药物治疗应视为整体干预的一个成分,和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结合起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步骤。
第2个回答  2020-10-01

反复洗手、卫生纸沿边撕、筷子朝一个方向摆、沐浴露一定要挤3下…忍不了的强迫症日常

第3个回答  2020-10-02
是强迫症的,必须要改正一下,调整好这种状况就可以乐观的面对
第4个回答  2020-10-01

看强迫症书,让你更强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