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董昭传(白话文+原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3
董昭,字公仁,以其才智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从孝廉、县长起步,逐步成为袁绍的参军事。在巨鹿任职期间,董昭展现出非凡的智谋,他伪造袁绍的檄文,巧妙地利用孙伉作为内应,果断逮捕并处决了叛乱策划者,展现了他在危机中的决断和手腕,从而稳定了当地的局势。

袁绍任他为魏郡太守,董昭更是大展身手。他运用离间计平定贼乱,同时巧妙地游说张杨,促成了曹操与朝廷的联系。建安元年,他代表曹操致信杨奉,提出共同辅政的建议,使他得以被推荐为镇东将军。曹操征询对策时,董昭力主迁都许县,这一策略有力地稳固了人心,为平定杨奉和韩暹的叛乱奠定了基础。

董昭在担任冀州牧和徐州牧期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智慧。他单身劝降薛洪、缪尚,随后又提醒曹操警惕刘备的野心。在讨伐颜良的战役中,他建议接纳袁春卿的父亲,以孝道和忠义为武器。曹操攻占邺城后,董昭晋升为谏议大夫,他的建议推动了河渠建设,为曹操的粮运提供了保障,因此被封为千秋亭侯。

董昭不满足于现状,他深入研究古代封爵制度,为曹操把握时机,巩固基业出谋划策。当曹操接受魏公、魏王称号时,董昭的贡献不可磨灭。面对关羽的樊城之围,他建议曹操表面上答应孙权保密,实际上巧妙泄露消息,利用矛盾瓦解敌军,关羽最终撤退。

在孙权攻占江陵、公安后,董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他被魏文帝提拔为将作大匠。黄初二年,董昭弟董访获封关内侯,董昭本人晋升大鸿胪,封右乡侯。他洞察曹休攻打江南的潜在风险,建议静观其变,最终敌船败于曹军之手,他的判断精准无误。

黄初五年,董昭的官职不断升级,从成都乡侯到太常、光禄大夫、太仆,再到乐平侯和司徒。在魏明帝时期,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社会风气的败坏,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整顿风气,使国风为之一振。董昭病逝后,定侯的谥号彰显了他的贡献,其子董胄继承了他的爵位,继续在官场中发光发热。

董昭的一生,从袁绍的参军事到曹操的谋士,他的智谋和忠诚贯穿始终。他的每一个建议,无论在军事、政治还是社会风气的改革上,都展现了他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成为《三国志》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