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简介及故事

如题所述

孙权(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后,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自称吴王,建立吴国;229年称帝。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的。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晚年“多嫌忌,果于杀戮”,而且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252年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大皇帝。

孙权的老爹孙坚死于公元192年;乃兄孙策经过八年征战,于公元200年去世前,为孙权打下了江东这一片江山。

孙策玩命打下江东,对孙家而言,是一大功劳。但他最大的功劳在于,选对了身后的接班人。这个说法,任何一个历史学者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孙策临死前,大家 都以为孙策会选择“有兄策风”的孙翊掌权,但孙策却选择了孙权。《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的记载是,公元200年的一天,孙策单骑外出,与原吴郡太守许贡 的家客相遇,被击伤颜面部,伤势严重。

孙策请张昭等来到榻旁,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然后把孙权叫过来,解下自己身上的印绶佩戴在孙权身上,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据说,孙策临终前,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说过与后来刘备永安托孤时说过的类似的一句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可自取之。”意思是说,我老弟孙权可以辅佐的话,您就好好地辅佐他;如果这小子实在不争气,不可辅佐,您老张可取而代之。

孙策说这话比刘备说这话(公元223年)早得多,后世之人为了凸现诸葛亮的伟大,把孙策说的话不提或少提,把刘备的话无限拔高。

在本书第五集有关刘备永安托孤的内容中,对“君可自取之”的意思有过详细的论述。“君可自取之”的真实含义是“您看着办”,并没有叫张昭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取而代之”的意思,也就是老古的“全权委托监护”说。

从孙策临终前对张昭等和孙权所说的话来看,孙策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对孙吴集团出路的思路是清楚的。

公元200年的时候,中国北方(即孙策所说的“中国”)正进行大混战,谁胜谁负尚不明了。孙吴集团无力也没有必要介入北方混战,最好的策略就是,坐断东南,以观成败,辨明形势,伺机出击。

在这个前提下,孙吴集团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和军事任务,是先保有刚占领的江东地区,再根据事态的发展,决定自己的走向。孙策对自身的界定,是个进取有余、守成不足的人。那么,接替孙策的,应该是个守成为主的人,进取则在其次。

这个人就是孙权,而不是“骁悍果烈,有兄策风”的孙翊。

如果孙坚是地道的职业军人,只知道为朝廷打仗,那么,孙策则成长为一个地道的地方军阀,已经跟朝廷若即若离,或者貌合神离。

孙权接班时,只有19岁(生于公元182年,比诸葛亮小一岁),一直坚持乃兄“坐断东南观成败”的既定方针,直到27岁时,即公元208年。

这年,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驱逐了北方少数民族乌桓,废三公官,自任丞相,整理好中央政府内部政务,率领至少二十万大军,南征荆州的刘表。刘表的继位者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从樊城向南一路溃败,不仅毫无招架之功,连逃跑之力都没有。

这个时候,孙权就坐不稳东南,也不能悠然自得地观成败了。曹操将顺流而下,兵锋所向,直指东南。孙权要么抵抗,要么归降。孙家和孙氏集团何去何从,摆在27岁的孙权面前。

一场大战,一场名垂青史的大战——赤壁之战,露着狰狞的面孔,在等着孙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8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