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正确做课堂笔记

如题所述

如何让正确做课堂笔记
书本就相当原材料一样,知识的分布比较分散和原始,课堂笔记是知识的半成品,是浓缩和还原的课堂学习形式。
课堂笔记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对听课进行巩固的文字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进行复习的工具,正是课堂笔记把复习和课堂连接了起来。
记好课堂笔记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随着学习的年级越高,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为什么记课堂笔记很重要呢?一方面,记笔记时,要看、要听、要想、要记,可谓眼到、耳到、手到、心到,由于这几反面协调活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防止听课走神。另一方面,笔记是课堂讲授内容的精选、浓缩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课后的理解、记忆和复习。表面看来,做笔记会妨碍听课----一边聆听,一边又要写重点,似乎永远都 是比讲话者落后,但只要能够处理得当,两者便可兼顾。比如,专心听讲,只写下适当的重要字眼,事后再重组课堂内容。事实也证明,会做摘录笔记的学生,成绩好过没有做摘录笔记的。
1、笔记的内容
听课笔记要记下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要记下自己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具体来说,要记下这样一些东西:
第一,记分析方法和思路。老师分析问题、推倒结论的思考的路线,一般地说,老师的思路是比较高明的,老师讲课的思路一般用语言或者语言结合板书表现出来,比如解数理化题,解题的步骤,运用已知条件推倒结论的过程就显示了老师的思路,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并记录下来。
第二,记补充内容。有 时老师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要补充一些内容,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能要补充一点关于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材料,物理课上,老师或许要补充一个有关的科学实验。由于这些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但对理解教材内容有重要意义,所以也要有选择的记录。
第三,记板书。板书是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讲课纲目,它以提纲、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它还反映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应当完整地记下来。
第四,记自己的疑问或不同见解。听课时难免有疑惑的地方,将它们记下来,以便请教老师或与同学讨论。有时,对老师所讲、书上所说和同学发言自己有不同的见解。
第五,记老师的总结。老师讲课的都有一些总结性的话语。总结,一个段落、一个章节所讲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如能准确而有条理的记下来,可以减轻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第六,记典型事例。所谓典型事例,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很能说明问题。能帮助我们举一反三。
2、课堂笔记的格式
课堂笔记永远要比书薄,所以是课后进行复习的最有效的工具,听课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笔记记得好的同学有一些共同或相似的做法,下面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第一,笔记本的安排。在笔记本每页右边专门预留一段空白,一般3-4公分宽就可以了,并用一条竖线把左右两部分分开。左边用来记笔记,右边用于对笔记进行补充、修改。
第二,不要当“录音机”。不要试图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那不仅完全不可能,也毫无必要。要在听懂的基础上提炼、浓缩,用自己的、简洁的语言记下来。记录的速度要稍微快点,否则跟不上老师的讲述,为此,字迹不必太工整,只要清楚就可以了;否则你跟不上老师的讲课,势必丢三落四。
第三,使用醒目符号。为了使笔记显得条理清晰,便于复习和查找,可以使用一些自己固定的符号,比如:波浪线表示重要内容,字迹下面加点表示关键的字词等等。
3、笔记的整理
不管课堂笔记做的详细还是简略,整齐还是杂乱,正确或者疏漏,都应当在课后进行整理,这是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充分利用笔记价值的重要环节。
整理课堂笔记前应先复习课堂笔记的内容,然后以课堂笔记为纲,精读课本,参照有关资料整理笔记内容,包括对简化符号的复原,重要语句、名言、公式、概念的补充,课堂未听懂或未听清的内容进行核实,以及对不合理的顺序的调整组合,最后达到概念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便于复习,便于记忆的目的。
4、记笔记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做提纲式笔记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的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通常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对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所讲授的知识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做笔记的方式:尽可能完整记录;只作概略的提要,或者根本不做笔记;做提纲式笔记,在必要时,可以较为详细地记下一些定义、表格、图解等。
特意把笔记记得很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和思考。但一贯把笔记做的特别仔细并不好,其主要缺陷在于,太忙于记录,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去思考。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凌乱。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部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的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第二、科学分配注意力
一、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做记录上。这时,记忆退居次要地位,听课几乎变成了听写,这样听课必然导致对很多问题缺乏理解。
二、用50%的注意力听教师讲解,用50%的注意力做记录。这样做,学生会理解并记住大部分内容。
三、用90%的注意力集中听讲,并积极动脑思考,只用10%的注意力做简要的笔记。这种笔记不是对老师原话的记录,而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的语言。这样做,学生不仅能掌握全部所学知识,而且还会有创造性的发现。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主张在学生听课的时候记提纲式笔记。
第三、多留空间
好的笔记,让人一看就知道这节课解决了哪几个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记录内容一定要有条理,分段分条记录,所以每页的上下左右,都要留适当空间,以便温习时加上自己的心得、疑问或者其他补充资料。此外,绘图要大而清楚,论点之间要有充足的空位,以增强笔记的“视觉效果”,便于温习。
第四、准确记录
知识的第一影象很难改变。实验研究证明,一个学生在首次记录中发生的错误,即使以后给他正确的信息,他也很难改正原来的错误。所以,在记笔记时,资料一定要正确,比如抄板书时,要小心,不要错漏。此外,下课后要尽快翻阅笔记,将不明白或不肯定的部分加上记号,并请教老师,及时补正。
第五、在整理笔记时,有些同学由于课堂上的笔记太潦草,缺漏太多,课后在进行整理时,就重新誊写一遍,这样的工作容量太大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都不要进行重新抄写式的整理笔记。
总结课堂笔记的记录要点:
①2/3笔记法:一页笔记左边2/3用于课堂记录,右边1/3用于记录自己的思维火花和课后复习、整理概括;
②制作“易错档案”,把易范的错误搜集整理、分类归档;
③对照课堂笔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堂教学内容,以检验是否真的听懂了。
课堂笔记的口诀:
三点一线
课后整理
色笔区分
预留空白
字迹工整
每日检查
特别提示:课堂笔记永远比书要薄,课堂笔记是提炼出来的知识要点,具有不可替代性,也不要把笔记记在书上!一个人要保持45分钟的听课完全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课后整理笔记是我们对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延伸的重要措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