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该怎么教育,记住这4点

如题所述

一、尊重孩子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孩子成长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孩子对生活才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焦耳自幼便对物理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会经常自己动手做一些电、热方面的实验。在兴趣的推动下,焦耳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戴尔在15岁时第一次接触电脑,便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拆卸电脑的组件进行研究,热衷于改装电脑配置,以求更好的体验。在兴趣的引导下,他大学读了计算机专业,并设计出了自己的个人电脑。
古今中外,兴趣成就人生的名人轶事不胜枚举。简单地说,求知途径就是“兴趣+爱好+痴迷”,作为父母,必须及时去发现、尊重、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个性
陶行知说过一句名言:教育人和种花木是一样的,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爱迪生小时候好奇心特别强。他在学校里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熊孩子”,因为让同学吃了发酵粉被校长勒令退学,在很多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但是,他的母亲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便带回家亲自教育,鼓励他动手实验,探求答案。正因如此,爱迪生的个性最终得以发展,并成为有用之材,最后成长为一代“发明大王”。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在他退学之后只是一味地责备和教训,我想科学史册上将会失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不拿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
在父母的世界里,有一类“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自家孩子永远超越不了的巅峰。殊不知,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果当着很多人的面,每一次都拿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人比,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不满、痛苦、嫉妒和愤恨,根本不会对孩子有任何积极意义。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们总会在一些方面有不足甚至是缺陷。这时候,如果连父母都看不起他们,甚至嘲笑他们,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妈妈”或“比较爸爸”。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初中校园中的暴力事件。事件中的C女生,带人堵在B女生上学的必经之路上,对她拳打脚踢,揪头发,扇耳光,看后令人不寒而栗。究其原因,就是C女生的妈妈一直拿她与B女生比较,在长年累月的比较中,C对B恨之入骨。此次暴力事件纯粹是为了泄愤。
我想C的妈妈应该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人生道路上,对手是她自己,只要战胜自己,就是胜利,与他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轨迹,何必追求一致性?面对孩子的缺点,父母应该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多一些鼓励,多一点耐心,而不是责怪、埋怨和比较。
四、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调皮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限制,是不可取的。面对调皮的孩子,不要过分约束,而应该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著名的汽车工程师福特小时候就非常顽皮,他利用雪橇、水壶和煤炭制作“火车头”,快乐地玩耍;利用钻孔机、锉刀等工具破坏家里精美的钟表,以探究竟。他的出格行为常常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一片狼藉。
淘气和调皮往往是创造力的前奏,父母不要认为孩子聪明就是表现为学习成绩好,听话,不捣乱。孩子的调皮行为往往也是他动手实践的过程。这样的孩子通常都胆大,有主见,如果父母能够抓住适当的机会,开发、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那么调皮、淘气的孩子就能迸发惊人的潜能。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小A的妈妈,她不仅在家里让小A倒腾,还把淘气的小A送去机器人培训班,让他在课堂上尽情“动手破坏、修复”,充分利用淘气孩子的天性,对他进行培养。
在孩子眼中,他们的小世界是完美的、独立的,是不应该受控制的。每一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他们要自己沐浴阳光,经历风吹雨淋,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播下了种子,就不要再过多地去干涉他们,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下自由自在地成长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