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管理有什么要点嘛

如题所述

(1)防冻。

越冬麦田田间管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别要搞好防冻工作,增强小麦抗性,为来年丰产打好基础。一是对整田质量差,田块大的吊根苗,可施用土杂肥进行培土,以起到防冻保苗的作用。二是浇好封冻水,对播种偏晚,苗情偏差的麦田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弱转壮。

(2)防旱。

秋季气候干燥,一般越冬麦田旱情都较重,大部分麦田缺墒。因此,在气温回升,夜冻日消时,要及时浇水,促进地下部根系生长,盘根保蘖。

(3)防旺长。

一是播种过早形成的旺苗往往前旺后弱,冬季遇持续低温会被冻伤,应选在晴天的早晨对其进行镇压,以抑制麦苗主茎和大蘖生长,控制徒长,有霜冻或露水未干时不能镇压,以免伤苗。镇压后要及时划锄、浇冬水,同时每亩施碳酸氢铵15千克。必要时喷施1次0.2%~0.3%的矮壮素溶液,以抑制旺长,防御冻害。二是播量过大形成的旺苗幼苗生长拥挤,个体发育差,分蘖少,应及时疏苗,补肥补水。疏苗可以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疏苗结合浇水补充适量速效氮肥和磷肥。三是肥水过量形成的旺苗麦苗分蘖多,叶片宽大,田间郁闭严重。应深锄断根,在麦田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次生根,控制养分吸收,抑制分蘖发生,培育壮苗。四是品种选用不当形成的旺苗,春性及弱春性小麦品种播种过早会导致冬前旺长,易遭受冻害,应壅土、盖粪。在划锄镇压的基础上,冬前培土壅根,盖施有机肥,以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4)防病害。

一般情况下小麦播种后15天左右,麦苗就基本长齐了,应及时对麦田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小麦出苗后20天后,锈病、纹枯病及全蚀病均有可能感染,当发病率达到10%时可喷药防治。具体为:防治锈病,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兼防全蚀病。防治纹枯病,每亩可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冈霉素40克对水50千克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30
中国生物有机肥交易网:1、选用高产抗旱品种.生产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旱、耐旱能力差异较为显著。限水灌溉条件下,一般年份抗旱品种较常规品种增产10-15%,干旱年份增产可达20%以上。因此,选择高产抗旱品种是开展小麦节水技术推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2、 “一水两用”技术。玉米收获前10~15天带棵洇地,达到一水两用的目的,不仅可应用于玉米的后期需水,提高玉米产量,而且可保证小麦底墒充足,足墒播种。
3、重底轻追施肥技术。增加基肥氮素用量,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促使小麦壮苗越冬,增加小麦亩穗数;同时将全年小麦、玉米两茬所需磷肥集中施给小麦, 可增加小麦生育前、中期吸磷强度,促进根群发育,小麦显著增产。根据多年实践结果,小麦节水、一般高产田的施肥量为: 纯氮14公斤/亩,60~70%底施,30%~40%追施;五氧化二磷7~8公斤/亩;氧化钾5公斤/亩。
4、适当晚播等行全密。适当晚播可以减少小麦冬前耗水,又为夏玉米充分成熟提供时间,使玉米增产。等行全密种植技术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减少水分蒸发,减轻缺苗断垄的影响,改善群个体结构,增加群体、提高穗数、实现增产。小麦播期掌握在冬前积温530℃左右,冬前5叶1心越冬,亩基本苗25~30万左右。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采取15厘米等行全密种植形式。
5、播后强力镇压保墒。播后镇压可以有效地碾碎坷拉、踏实土壤、增强种子与土壤的接触度,提高出苗率,起到既抗旱又抗寒的作用。要在播种后土壤表层墒情现干时及时镇压,采用单延米120~130公斤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作业,确保压实土壤。
6、春浇关键两水技术。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是协调温度与水分、群体与个体、营养与生殖等各种矛盾,实现促弱转壮、控制旺长的关键措施。一般年份麦田第一次肥水应在起身拔节期进行,壮地壮苗应推迟到拔节后期。小麦孕穗扬花至灌浆时期,是需水的高峰期,也是形成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在中后期管理上确保浇好孕穗-扬花水,为形成理想穗粒数、千粒重提供保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