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皮肤在碰到很烫或很冰的水的一瞬间,感觉是一样的

如题所述

下面我们就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这种现象叫做“冷幻觉”(paradoxical cold),在1952年就有人发表了文章(1)。简单说,就是感受低温的神经元接受高温刺激后兴奋了起来。但是,由于它始终传递的是低温信号,所以会使人感到一丝凉意。一般认为,这个使低温神经元兴奋的温度,要在45℃以上

接下来,对这个问题做微观分析,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感觉神经元使人类能够感受温度的差异,他们的末梢埋藏在表皮之下,在受到刺激后把温度的信息转化成电信号,电信号被传到更高级的中枢,经过一番整合,产生所谓的感觉。

感受温度的神经元能够产生电信号,归功于他们带有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这些分布于神经元表面的温度感受器,在受到刺激后发生结构的改变,打开了阳离子通道。神经元内外的阳离子是存在浓度和电位差异的,一旦阳离子通道打开,电势差使得阳离子涌入神经元内,电信号就此产生,并被传递出去。

温度感受器有很多种,这是我们从感觉上区分不同温度的基础。例如,CMR1(cold and menthol receptor 1,冷和薄荷醇1型受体)和VR1(vanilloid receptor,辣椒素1型受体)就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温度感受器。从名字上就可以猜到,CMR1感受到的是“冷”(8–28℃),而VR1感受到的是“热”(>43℃)



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产生“冷幻觉”的时候,感受低温的神经元,一定传递着低温信号。即使在高温时受到刺激,这些神经元还是会“告诉”大脑:“低温!低温!”无论如何,低温神经元都不会改变自己的阵营,否则高温时产生的就不是幻觉了,而是真实的感受。

那么,在微观层面就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个神经元只带有一种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的性质是不稳定的。例如,以8-28℃为“管辖范围”的CMR1,很可能经不住诱惑,在高温时打开离子通道,使神经元兴奋,产生错觉。

第二种情况,一个神经元带有多种温度感受器。但是,有某种特殊的机制,将不同类型的温度感受器产生的电信号进行整合,最终释放出低温信号。

哪一种更靠谱呢?我也不知道!因为既不能排除存在着一种我们还没发现的广谱温度感受器,也不能否认带有多种温度感受器的神经元可以合理的分配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权重,产生统一的信号。

经过以上分析,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也已经有了相对一定程度的了解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