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男孩不能哭”,“性别偏见”的危害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孩子感冒了,小额头滚烫滚烫的,我们就立刻带孩子去医院了。来到医院,人可真多,我们挂了一个号便在旁边等着。医院孩子的哭闹声从来没有停止过,看着一个个受疾病困扰的孩子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时,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坐在我旁边。孩子正抽泣着,看样子应该是刚打完屁股针。那位母亲刚坐下就把孩子放在凳子上,准备拿翻包包找东西。可是孩子一坐凳子上就大哭起来了,可能是屁股疼,母亲低着头找东西并不理会。

母亲找好了东西,直接拉着孩子走了,边走边说:"哭什么哭!你是男孩不能哭,你再哭我就不管你了!"男孩也很乖,从大声哭改成小声哭。

我看着这一幕多么熟悉,我哥哥、表哥、堂哥都是被这么训斥过来的。可是男孩子真的不能哭吗?这样作为男生一定很累吧!可惜,社会上都是这样的,男孩应该坚强不准哭女孩应该温柔。但是,认为"男孩应该怎样,女孩理应如此"的想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性别偏见。



01 对待孩子"性别偏见",是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

在孩子未出生前,父母就已经产生了"性别偏见",比如是女孩就要准备粉红色的衣服和小床,如果是男孩就要准备蓝色的衣服和小床。这样的偏见一直伴随着孩子长大直到读书工作,比如男孩就应该读理科女孩就应该读文科,男孩不应该做护士而女孩不应该做消防员等等。

其实,这是受到了"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的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或者看法;是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对立起来,用所谓的性别特质来将其区分开来。比如,女孩柔弱,男孩勇猛;女孩细心,男孩冒失;女孩爱干净,男孩很邋遢等等。

    这种刻板印象从哪里来的呢?

一是我们的父母或长辈,像一般觉得"男孩不准哭"的你一定有受过自己父亲或者男性长辈这样"男孩不准哭"的教育。

二是社会的影响。

早在 1905 年,奥地利神经病学家 Sigmund Freud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混合了传统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但是在实际社会里,大部分人的主观经验会把一些活动(如:喝下午茶、购物等)和情绪状态(如:哭泣、撒娇等)归纳为女性专属;同样把一些特质和职业归于男性专属(如:消防员、武警等)再比如,像我们国家产生的"重男轻女"观念也是因为当时小农经济下,男的能给家里带来粮食,女的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

于是,人们产生"男生应该这样,女孩应该那样"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就会做出"性别偏见"的行为,让男孩子不准哭,让女孩子文文静静。



02 我们的"性别偏见"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

有些家长可能就会想,对男孩子这样"不准哭"的简单要求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吗?这是在锻炼男孩子的坚强的性格啊!但是坚强不应该是人们需必备的能力吗?女孩也需要坚强,那为什么女孩就可以摔倒了哭呢?实际上,我们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的"性别偏见"中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

(1)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

七情六欲,人之常情。但是在性别偏见下,男孩就不准哭,实际上就是在压抑男孩的负面情绪,不能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或者从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变成一个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

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家庭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男孩开始变得安静腼腆、不擅表现。

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截止到2006年,15岁到38岁的"隐蔽青年"达到了54.1万人次,而这些在社会边缘的人士里,超过八成为男性。同样的趋势也在南韩、香港和台湾等东亚地区被发现。这样的现象少不了亚太文化中"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样性别偏见的影响,以及家庭从儿童时期就对他们高要求的影响。

相比之下,那些兼有细致温柔特点的男孩子,或兼有勇敢独立特点的女孩子,在社会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他们大部分在智力、体力以及性格上,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更能适应环境。



(2) 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男孩在运动方面、空间认知方面等,会优于女孩。在上述BBC的"性别差异"实验中,志愿者会给"男孩"选择玩具车、搭建玩具等关于空间认知的玩具。事实上,正是因为后天的性别偏见,使得男孩女孩身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给孩子们玩更多的空间认知的玩具,在短短三个月内,就会让他们的大脑出现生理性的变化。

在婴幼儿阶段,大脑的发育和认知的发展受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很大。如果在这个阶段,给孩子的玩具选择上不区分性别,在游戏的方式也不会因为性别有所限制,这样的孩子是可以全面发展各项能力的。

(3) 影响孩子对于身份的认定和工作生活中责任的分配

在不少人在选择就业时候,都会听到这么一句话"女孩还是做老师好"。这也许一开始是出于女生需要怀孕、生产、照顾家庭的考虑,但这也是在说"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身份,甚至已经帮男孩女孩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划分好了责任。

然而当今时代下,幸福的家庭中男女都是齐心协力为家庭付出的,并不是男的就不用下厨女的就一定要下厨,男的不用教育孩子只要女的教育孩子这样的"固定分工",反而是爸爸妈妈一起教育孩子,孩子性格、人格发展更全面,爸爸妈妈一起做饭家庭更加温馨,更能孩子带来爱。

反之,如果从小因为"性别偏见",家长们觉得男孩随随便便无所谓,不会做饭洗衣也没事,但是女孩子就不可以。这样长大的男孩女孩组成家庭,肯定存在不少的矛盾。



03 放下"性别偏见",尊重孩子独立个体

有句话说得好:先有人再有男女。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不是总受性别的牵制来教育。那么我们怎么来放下"性别偏见",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呢?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性别教育不等于打压天性。

我们当然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但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只需要告诉孩子男女之间简单的生理区别以及孩子需要注意的事情就足够了,不用再将社会上所认为的"男孩应该如何女孩应该如何"这样的刻板印象教给孩子,或者不要以性别来区别对待孩子、压制孩子的兴趣爱好,否则就把孩子的成长安置在一个模具中,压制了孩子的天性。

像马来西亚的Nigel Chia就是一个没有受"性别偏见"而成功成长的孩子。在小时候他不喜欢大家印象中的男孩玩具,而是喜欢玩芭比娃娃。他的妈妈对此没有阻拦,还凭借自身的裁缝技术,鼓励儿子自己给娃娃做衣服。而今,Nigel Chia已经成为了一名同时给娃娃和真人设计服装的服装设计师,把儿时的爱好做成了事业。



第二,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

不管传统意义上这件事是偏男性还是偏女性,只要孩子是真心喜欢,就可以给予他鼓励和支持。男孩子可以喜欢布娃娃和过家家,女孩子也可以喜欢小汽车和奥特曼;男孩可以学舞蹈,女孩也可以学武术…总之,给孩子更多探索的机会,发现他们身上更多的可能。

第三,我们不要用性别标准来评判孩子。

当男孩子胆小怯场时,我们不能说他"胆子这么小,真不像个男子汉",而是要鼓励他,给他心理上的支持;而当女孩子顽皮捣蛋时,我们也不能说她"这么顽皮,一点都不像女孩子",而是要给她立规矩,定秩序。夸奖同理,总之,教育上切记不要拿性别说事。

第四,生活中淡化性别的刻板印象。

比如在"扮演角色"的游戏中,女孩可以扮演警察,男孩也可以扮演护士。又比如在生活中,家长们也要教育男孩做饭洗衣、整理东西、有爱心而不是以暴制暴,

父亲也可以多与男孩亲密接触,与男孩多表达,像动画片中《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就有教孩子做饭,小头爸爸也会多抱抱大头儿子。同样,对待女孩也要教育其坚强、不软弱,懂得保护自己,学会独立等等除此之外,父母之间也应该平等对待,让孩子明白男女平等是怎么样的,男女之间又应该怎么相处。

周国平曾说过,"最优秀的男孩女孩都是雌雄同体的,往往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男孩只刚不柔,你会觉得他生硬,女孩只柔不刚,你会觉得她软弱。"

可见,我们父母放下"性别偏见"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地关键。毕竟,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并不是由性别决定的,而是孩子身上的优势、习惯、思维等等。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因性施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7
性别偏见的危害非常大,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也会导致孩子造成很多的负担。
第2个回答  2021-02-07
把人死死地区分在男性女性两个范围内,阻止了人们多元化的发展,压抑了某些人的人性,这是让社会倒步,每一个人都活得不自由。
第3个回答  2021-02-07

危害就是孩子以后遇到任何事都会自己憋在心里,自己的情绪也不会及时发泄,慢慢的孩子心理会出现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