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教案:这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班语言教案:这是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语言教案:这是谁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激发探究不同动物的蛋的兴趣。

  2、认识常见动物的蛋。

  3、能够比较事物大小并根据大小进行排序。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课件,鸡蛋、鹌鹑蛋、鸵鸟蛋、鹅蛋的模型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故事课件第1页)

  师:小猪在草丛里发现了什么?这是谁的蛋?

  ——鼓励幼儿猜猜、说说可能是谁的蛋。

  二、学习故事。

  ——(出示故事课件第2页,鸡蛋、鹅蛋)

  师:这是鹅妈妈的蛋,这是小猪发现的蛋,你们看它们一样吗?谁大谁小?鹅妈妈会怎么跟小猪说呢?

  ——(出示故事课件第3页,鸡蛋、鸵鸟蛋)

  师:小猪找到了谁?鸵鸟的蛋是这样的。它跟小猪发现的蛋一样吗?谁大谁小?鸵鸟妈妈会怎么回答小猪呢?

  ——(出示故事课件第4页,鸡蛋、鹌鹑蛋)

  师:这是鹌鹑蛋,它有什么特点?小猪找到的蛋是鹌鹑蛋吗?谁大谁小?鹌鹑妈妈说什么了?

  ——播放故事课件后半部分。

  ——师:小猪发现的蛋是什么蛋?小猪帮助蛋宝宝找到了妈妈,心里感觉怎么样?

  ——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课件。

  三、认识各种蛋并区分大小。

  1、教师展示鹅蛋、鸵鸟蛋、鹌鹑蛋、鸡蛋的模型,请幼儿说一下分别是谁的蛋,并简单说说各种蛋的特点。

  2、教师每次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蛋作比较,请幼儿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

  3、请幼儿将鹅蛋、鸵鸟蛋、鹌鹑蛋、鸡蛋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活动应变

  活动中的排序游戏,针对小班的'幼儿可以灵活地规定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都可以。针对小班幼儿,刚开始游戏时需要降低难度,利用两个蛋来比较,然后再逐渐增加蛋的数量。

   活动延伸

  认识了解别的动物的蛋,如海龟蛋、鳄鱼蛋等。

  区角活动

  语言区:教师制作摸箱,里面放米,米里面埋着各种蛋的模型,鼓励幼儿摸出各种蛋后,说说这是什么蛋,有什么特征等。

  科学区:摆放各种大小不同的蛋的模型,鼓励幼儿观察其特征并进行比较大小和排序等活动。

  环境创设:在教室的墙面上可以贴大小不一的相同物体,引导幼儿比较大小。

  家园同步:家长可以适时引导幼儿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让幼儿说一说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

  随机教育: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进行事物大小比较活动。

  相关链接:欣赏《小海龟历险记》,感受小海龟从蛋孵化成龟并不断成长的过程。

   活动反思

  活动内容浅显易懂,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动形象的活动教具以及动画课件很好地吸引了每个幼儿,让他们始终保持聆听、观看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小班语言教案:这是谁2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用“这是谁?这是……”的句式进行仿编,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2、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周围的人与自己的亲密关系。

   ★活动准备:

  1、大书

  2、儿歌结构图和操作板

  3、幼儿家人活动照片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图书导入活动,完整呈现儿歌

  1.教师带领幼儿回忆图书内容,感受儿歌的结构(2-11页)

  引导语:

  l这本书叫什么名字?(《我的家》)书里有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这是谁?这是我的爷爷,爷爷又在找眼镜了。

  这是谁?这是我的奶奶,奶奶包的饺子真好吃。

  这是谁?这是我的爸爸,爸爸和我玩荡秋千。

  这是谁?这是我的妈妈,妈妈给我讲故事。

  这是谁?这是我的小狗,它是我的小尾巴,总是跟着我。

  2.分析句式结构,出示儿歌结构图

  引导语:

  l这首儿歌好听吗?(好听)。

  l每翻一张图,都先说什么?(这是谁?)(在板上出示“这是谁?”字样)

  l接着说什么?(接着说“这是…”)(小结:接着说“这是我的谁。”)儿歌里都说到了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狗)(教师张贴相应家庭成员的图片)

  l最后说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小结:最后说家人做的事情。)

  小结:原来这句好听的话是先说“这是谁?”接着说“这是我的……”,最后说他在做的事情。

  二、师生共同尝试:感受儿歌句式

  1、多种形式感受儿歌句式

  (1)播放小猫的声音,听音集体尝试

  引导语:

  l什么声音?(小猫的声音)

  l谁能用刚才那句好听的儿歌来说一说?(幼儿自主尝试)

  ●图示小结:

  小结语:

  l先说什么?(这是谁?)(在板上贴字样)

  l接着呢?(这是我的小猫)(贴小猫图)

  l最后呢?小猫陪着我们干什么?(小猫会给我们抓老鼠……)

  (2)播放教师照片,看图个别尝试

  引导语:

  l这是谁?(老师)

  l请一个能干的小朋友来用刚才那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l老师跟你们一起做什么?(做游戏、画画、讲故事……)

  ● 小结表扬,我们一起学一学。

  (3)幼儿园阿姨,幼儿看人分角色尝试

  引导语:

  l这是谁?(阿姨)

  l谁会用那句好听的话儿说?请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比比看谁说得好!

  ●最后小结:这句好听的话真好听,可以说我们的家人,可以说老师,还可以说我们喜爱的小动物。

  三、幼儿自主仿编:巩固句式结构

  1、幼儿自主尝试

  引导语:谁还没说?你还想说谁?

  请拿出自己收集的家人图片,试一试、说一说这句好听的话儿

  2、展示交流:用开火车的方法幼儿一个接一个交流

  ★延伸活动:

  1、将句式图放于语言角,供幼儿自主仿编

  2、搜集更多家人、朋友、动物的图片,供幼儿发散性仿编。

小班语言教案:这是谁3

   教材分析:

  该内容在语言领域里,通过阅读教材,我认为该内容选自幼儿生活,从提示上来看,主要是从语言指令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进而建立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联系,为阅读打下基础。为此,本着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将该活动拓宽到健康、社会、音乐充分挖掘了以下几个

   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能听懂故事大意;

  2、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学习按指令行事

  3、能根据语言指令作出判断,建立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联系;

  4、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学习常用的礼貌用语(“谢谢”“不用谢”“不客气”);

  5、有外出时的一些安全自护意识;

  6、在游戏和情景中认识汉字“家”;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a、自制能悬挂娃娃三个(红红、明明、强强)挂钩6个;

  b、贴绒教具:房子三座、苹果树、柳树、草地;

  c、猫妈妈头饰、小猫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d、大字卡“家”e、幼儿语言用书

  2、知识准备:活动前幼儿已会唱《小花猫你别吵》的歌曲

   设计思路:

  1、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说说、做做、玩玩的方式,引导他们耐心地倾听,将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2、故事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故事设置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他们在情景中听懂语言指令并作出判断,进而帮助幼儿建立语言的画面的联系,从而发展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画面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游戏《我来说你来做》使幼儿初步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学习按指令行事;玩法:教师说:“请你拍拍手”“请你摸摸头”“请你找找小耳朵”等语言指令,幼儿听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并表述“我就拍拍手”“我就摸摸头”等。

  (二)、基本部分:

  1、以故事形式导入,设置问题情景,引起幼儿倾听兴趣。

  教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天,红红、明明、强强,他们一起和妈妈去超市。在超市里,他们走着走着,被许多玩具吸引住了,悄悄离开了妈妈,他们看到有小狗汪汪、小猫咪咪,还有胖乎乎的小熊猫真可爱。看着看着,因为超市里人很多,他们突然找不到妈妈了。红红、明明和强强都非常着急。小朋友,你们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帮他们找家吗

  2、情景游戏《帮朋友找家》

  玩法:教师出示红红,并发红红的口气说:“小朋友,我家房顶平平的,门前有一棵苹果树,请你们帮我找家,好吗?”幼儿根据红红的描述帮她找家,并把红红送回家,教师又以红红妈妈的口气说:“谢谢小朋友。”然后启发幼儿做出回答:“不用谢。”(或不客气)(用同样方式引导幼儿帮助明明强强找家。)(幼儿坐下来)

  3、引导幼儿讨论:

  (1)、刚才小朋友都帮谁找家了?(出示“家”的字卡)

  (2)、你是怎样帮他们找到家的?(引导幼儿描述红红、明明、强强各自家的明显特征)

  (3)、红红、明明、强强为什么找不到家了?(通过引导使幼儿明白因为他们在超市里光顾看玩具离开了妈妈。

  (4)、假如你和爸爸妈妈去超市应该怎样做?如果不小心走丢,又该怎麽办?(请超市的阿姨、叔叔帮助告诉他们自己家哪里或电话号码)。

  4、游戏《给字宝宝照相》

  玩法:幼儿假装给字宝宝“家”照相,嘴里发出“咔嚓”的声音,然后请幼儿打开书P4在书中找到它的照片。

  5、教师引导幼儿分别找出书中红红、明明、强强的家并进行特征描述。

  6、教师分别出示红红、明明、强强,并以他们的口气说:“小朋友,天黑了,你们还能帮我找到家吗?”(引导幼儿将画面与画面之间联系起来,并作出判断)

  三、结束部分:

  1、活动小结:

  a、教师说:“小朋友真聪明,能帮红红、明明、强强找到他们白天的家,还能找到他们黑夜的家,自己鼓励自己:一、二、三我真棒!

  B、朋友,你们帮助红红、明明、强强找到了家,高兴吗?开心吗?(引导幼儿用拍手、笑表达自己的情绪)

  2、延伸活动:教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小猫到户外做《小花猫找妈妈》和《吹泡泡》的游戏。

  效果分析:本次教学活动运用了多种游戏的形式来使听指令做动作比较单调的学习形式丰富起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个别孩子在表达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教师也应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鼓励这些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使我更加相信,新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分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它使幼儿在学习中变得更主动,使幼儿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掌握技能,锻炼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是一个灵活开放的系统,在课题的生成中必须融会贯通,如果你僵硬的、静止不变的执行课堂计划,会使它失去生命的活力,从而不能激起幼儿学知的兴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