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袁世凯的伯乐?不是李鸿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是古代春秋时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引申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古人云: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汉韩婴《韩诗外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韩愈《马说》) 如果说袁世凯是一匹千里马,那么发现他的伯乐,便是湖南邵阳人刘坤一。刘坤一本是湘军统帅,袁世凯是淮军部将。然而,刘坤一却能摒弃门户之见,先后两次保荐出身淮系的袁世凯。 第一次是在甲午战争中淮军一败涂地、日寇长驱直入的危难时刻,刘坤一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日(1894年12月28日)被光绪帝任为钦差大臣。刘氏奉旨出关督师时,发现在关外前敌营务处做转运工作的袁世凯办事干练稳妥,甚是喜欢,感叹人才难得。《马关条约》签订后,刘坤一立马请求朝廷将自己部下、失职统领革职严惩,同时向朝廷保荐袁世凯接替:「 ”北洋前敌营务处浙江温处道袁世凯,名家之子,于军务及时务均肯留心讲求。前在朝鲜多年,声绩懋著,早在朝廷洞察之中。臣抵关津后,与该道时常往来,见其胆识优长,性情忠笃,办事皆有条理,为方面中出色之员。……知兵文臣甚少如袁世凯者。” 刘坤一花费这么多的文字对袁世凯予以肯定,可见他对袁世凯厚爱有加。刘坤一的保荐,直接促成了袁世凯「 ”迅即来京,交吏部带领引见”,得以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第二次是刘坤一以两江总督之身兼任主持清廷国防工作时,当时,在小站练兵的两位主帅胡燏棻、汉纳根辞职。在刘坤一的大力推荐下,光绪正式召见了袁世凯,并把练兵重任交给了袁世凯,使他获得了一次培植亲信的大好机会。 与袁世凯发迹相关的三大元老,刘坤一对袁世凯一再扶持荐举,所做的工作是最给力的;张之洞与袁氏恩怨相连,关系时亲时疏;即便被人看作是同一「 ”山头”的李鸿章,也不看好袁世凯。而刘坤一,原本对李鸿章的北洋系相当不满,独独对与之素无渊源的袁世凯青睐有加,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爱才。海陆接连大败、湘淮两军都暮气深重之时,刘坤一「 ”国难思良将”,从勇于任事、善于任事的袁世凯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在给翁同龢的信中,表达了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急切心情。因为求才若渴,以至于饥不择食,刘坤一提出「 ”唯能是予,不必问其流品何如”的主张,为袁世凯这种有能无品的「 ”人物”进入政治核心,奠定了基础。 刘坤一对袁世凯不仅「 ”扶上马”,而且不断地「 ”送上一程”。他把与张之洞共同缔造的一支洋枪洋炮装备的「 ”自强军”拱手送归袁世凯的麾下;当袁世凯领衔参劾端王、刚毅等人主战误国时,刘坤一又率先署名支持。 刘坤一何等人物,他的举荐,对袁世凯有这么大的意义?我们只要看看张謇致送刘坤一的挽联,便可想见。联曰: 吕端大事不糊涂,东南半壁,五年之间,太保幸在;诸葛一生唯谨慎,咸同两朝,众贤之后,新宁有光。 刘坤一在晚清的作用颇大,正是刘坤一的两次推荐,成就了袁世凯日后的大红大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