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之 袁世凯 (上)

如题所述

袁世凯的历史名声,很不好,因为他窃取了革命成果,后来又逆趋势而动,想要恢复帝制,最后不得善终。

但是袁世凯的做事方式值得学习,比如他的先见之明;比如他的百折不挠;还有取自李鸿章的教诲的做事风格的名言:谋定之后,行且坚毅等

他的成功虽然建立在先辈的基础上,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他的能力也是很高的,做事但求兴利除弊,百折不挠

起初他在朝鲜作为使节训练朝鲜的军队,甲午战争之后,回到国内,他需要一个官位。就在这时,他写了一本兵书,并且传到了李鸿章的接班人荣禄那里,这本书也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让他最快达到目的的还是李鸿章的推荐(这里的背景是,李鸿章是袁世凯的父亲和祖父的领导),可是李鸿章向荣禄举荐袁世凯的心情很复杂,因为在这之前,袁世凯去找了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袁世凯之所以去找翁同龢是因为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李鸿章的官职也被光绪皇帝免去,住进了北京贤良寺。

袁世凯觉得再跟李鸿章会前途无望,所以去拜见了翁同龢。但是在清朝,只有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两种职位都有的人才可称为宰相,可是,大学士在李鸿章手里,这一点让翁同龢使尽浑身解数,皆不可得。

所以袁世凯去见李鸿章,他明里拜见,暗里试探李鸿章对于大学士的看重与否,没想到李鸿章第二句便反应到: “你是不是来给翁同龢做说客的?”袁世凯的来意立刻被李鸿章猜透,于是袁世凯像一条夹着尾巴的狼离开了,离开时还被警告以后就是一个丧家犬。

袁世凯去拜见荣禄时,谈到了他写的兵书。荣禄说,太后只听李鸿章的。

其中缘由是朝廷正需要练兵人才,所以李鸿章出于爱才向荣禄推荐了袁世凯。

袁世凯到了李鸿章那里报名跪进。

袁世凯请李中堂发落,中堂用高亢的声音说,我怎敢发落你,后又提到,你的父亲和祖父都跟过我,才如此保你,袁世凯惭愧万分的样子,最后李鸿章把那把传奇的金手枪送给他,以此号令淮军旧部,并在此基础上招揽新军,以此为起点便造就了北洋六镇和大清江山站在一个天平上伏笔。

袁世凯练就新军。在太后阅兵时士兵喊道,吃朝廷的饭,穿朝廷的衣。阅兵过后便喊道,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李鸿章去世时,是八国联军之后,太后回到北京之时。在他去世时他举荐了袁世凯正式接任直隶总督。

辛丑条约上规定,清廷在北京100公里之内不能驻军。这一点让慈禧太后和荣禄伤透了脑筋也没有办法。荣禄只好举荐袁世凯,袁世凯看到太后的懿旨上让他解决,不能驻军问题,他便讲到,这一定是荣中堂的意思,因为他知道我袁世凯一定有办法!

在接收天津防务时,联军领事为了羞辱他,特意讲到,在我们百般节省下终于省下5000块钱,他便把交接文件塞在靴子里,以示不屑。随后又让3000警察装扮的步兵叫到近前报告。此前他认真研究了英国警务章程,结果成功钻了空子。

袁世凯做直隶总督期间,创建了清廷的警察制度;警察制度下的警务员,也属于他的一手提携,所以他们是袁世凯为再生父母;直隶总督为百官之首,所以对于君主立宪期间的新官制任命也是举足轻重,这一及其艰难的事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他在游戏天平倾覆的最后一刻才放弃,我认为这对于时下的我们很有学习意义,当铭记于心。

他之所以交出北洋六镇八万官兵,是因为他自信这些兵还是听他的(个人认为)。

在他认为可以搞掉死对头瞿鸿机时,做了一个很大的局,他做导演,演员有 李莲英,租界报社,庆王父子,核心人物是跟了死对头瞿鸿机二十多年的学生。他头脑清晰的提出三点1 正直 2 忠心 3 文笔好

另外还附带了3句话,

1 没有什么人不会被收买,就看你的筹码有多大

2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大的赌局,就看在何时何处发生

3 这老虎要是喂饱了就像猫一样听话

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好,这取决于他的心理空间可以同时运转几件事,这需要在关系中充分延展;同时也取决于在人际规则中可以游刃的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