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人该如何去爱别人?

如题所述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很难有能力去真正的爱别人。
爱自己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让自己有安全感,积极关注自己,欣赏自己,接纳和关怀自己等等。
当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时候,他就无法给自己安全感,也无法认同自己,不能做到接纳自己,自己把自己放弃了却幻想着出现一个完美的另一半来给拯救自己。
即使出现拯救者,也是暂时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心理扶贫下去。
别人很难承受起这样伟大的重任和天真的幻想,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没有这个义务,也没有这个能力。
在爱里,我们都想要的是一个具备爱人能力的人,会懂你的需要,能付出的人。但前提是你要先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缺爱的人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过有质量的爱,因此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关爱自己,更不认为自己具备可以爱自己的能力,他们大大的忽略掉自己的能力和力量,以为这些事情只有靠别人才能给自己,这恰恰是一种婴儿心理的固着。
在婴儿的时候,我们可能受限于自己的能力,无法爱自己,无法给自己安全感,需要妈妈全然的关注,及时的回应及敏感的觉察以确保我们是被爱的。
但是时过境迁,你现在已经不是婴儿了,以你现在完全成年人的身份,很多事情你是可以自己给自己的。
就好像马戏团里长大的小象,从小被铁链子禁锢,即使长大了潜意识还是以为自己挣脱不了。
对严重缺爱的人来说也一样,他们的心理还固着在婴儿期,认为没有能力给自己爱。所以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审视自己,意识到“铁链子”的存在。
其次,不要再把别人投射成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
当我们的心理固着在婴儿期,还毫不理会自己已经成大成人这个事实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把其他人投射成我们缺席的理想父母,认为别人会有能力给我们爱,并且应该给我们爱。
这种不合理思维听上去很荒诞,然而,从小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是不会去觉察自己的荒诞之处的,甚至指责别人的时候有理有据,却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问题。
所以,在发现这一事实之后,就要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别人给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要自己真正学会对等付出,关系才得以良性发展。
第三,当你尝试去爱自己的时候,你才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的理解自己,了解自己,体贴自己,安慰自己,认可自己,他很难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也很难会看到别人的这些需求。
只有你学会爱自己,把自己修炼成一幅好镜子,别人在跟你互动时,才可能被映照的不扭曲,才可能吸引并有能力构建有质量的好的关系。
爱自己就意味着在处理关系之前,先去照顾一下自己的需求,去觉察一下自己,而不是带着巨大的黑洞去抓取关系来填补自己,越去抓取,越容易陷入关系的漩涡,通常也更易建立消耗型的关系而不是滋养型的关系。
第四,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幸福的全部。
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女人对爱的需求和憧憬总是更多。似乎作为一个女人,你的全部的价值和幸福就在于得到爱,如果没有得到,你就是个失败的女人,没有魅力的女人,无价值的女人一样。
因此,这造就了很多的女人的缺爱恐慌,比如三十未嫁,比如20多还没恋爱,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啊,是不是哪里不好啊,陷入到依靠爱去证明自己的荒谬逻辑里,也就是会发生严重的身份焦虑。
男权社会对女人的定义是家庭,是被爱,如果不被爱,似乎女人就没有身份,在很多女人的深处都潜伏着这样的身份危机:女人自己成全不了自己,必须借助男人的爱,她才有自我认同,不然就处在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弃儿的境地一样。
知名评论家刘瑜说:千百年来,仅仅是因为爱情这个坑,就不知道埋葬过多少女人,无数女人的聪明智慧都献给了这个坑,如果把用填这个坑的精力用在发展别的上,不知道能干出多少丰功伟业来。
是的,为了追求那个幻想中的童话,美人鱼从海里跳出来,牺牲自己,获取爱情,连爱情也可以不顾。漫天的琼瑶,韩剧畅销不衰。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以至于太多女人都觉得只有爱才是好的,为了爱甚至可以抛弃掉自己的。
如果女人能从这种文化塑造甚至误导的被爱饥渴,被爱恐慌,被爱焦虑里走出来,她们更能缔结有质量的亲密关系,更能获得更多的爱。
一句话,爱是自己经营来的,它不会凭空掉下来,你更不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来进行身份认同,相反,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
最后,如果你总是在关系里受苦,或者缔结不了关系,学着去看一下,你想从这个关系里获取什么,索取什么,匮乏越多,索取越多,受苦可能就会越多,缔结的关系就更容易是纠缠的怨恨型关系。
只有先自己学会爱自己,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你才能在一个人抛来好感的时候,和他自如的互动。
这时,是你们俩在一起创造一个未知的剧本,这个剧本的走向如何,会有什么样的情节,彼此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们知道的很少,但你们很愿意一块去探索,同时在这种互动里,你们互相能够给出对方需要的爱,所以这段关系它走了下去。
先处理自己的匮乏,而不是抓住一个人去解决匮乏,这样那个人才不会被吓跑,即便他跑了,也没关系,你知道,真正的生活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走了这个,还有下一个,直到遇到那个最适合你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3
爱很多时候都是不完美的:缺爱的人有一个扎根潜意识的逻辑:我先得表现地足够好,才能得到对方的肯定。 这个逻辑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后期会扭曲我们的意愿,迫使我们去表演,讨好,避免冲突。由于这种逻辑或对爱的渴望,以及缺乏被爱的体验,导致把 爱 这件事想得过于神圣、伟大、完美或全知全能。生活里其实不是这样的,缺点、争吵、平庸、乏味、俗不可耐...这些都是正常人 爱的一部分。我从没见过一个爱得正确,爱得完美的人或情侣,但不妨碍他们拥有自己的幸福快乐。刻意维持爱的状态:我觉得缺爱的人,因为缺少,所以把它看作一种资源,往往选择在面对重要的人时才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平时都关着这个匣子。然而事情不该如此,爱别人,爱自己,既是行动,又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本质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保持活力,保持一个“爱”的状态,对缺爱的人而言,很难也很辛苦,需要时刻去主动,需要非常刻意地去做,去让自己做。很多时候不得要领,但这是最好的练习方式,而且就算是真诚的,即便笨拙,别人也感受得到那份真诚,还记得上一条说的爱本身就不完美吗,只要真正地爱了,就已经胜过许多麻木的人。总之用所有的能力任何时刻去爱,爱自己也好,爱朋友,家人,也罢。保持这个状态,渐渐地这件事会变得轻松自然很多。但是不要去爱所有人,没必要,神才需要爱世人...爱值得的人就行,该讨厌的还是要讨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