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候,齐桓公九合诸候是怎么一回事?

如题所述

有一天,齐桓公急不可耐地对管仲说:“咱们兵精粮足,是不是可以会合诸侯,共同订立个盟约了?”管仲说:“咱们凭什么去会合诸侯呢?大家同是周王朝的诸侯,谁能服谁呢?周天子虽然势弱,但毕竟还是天子,谁敢比他大?”管仲接着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管仲解释道:“‘尊王攘夷’就是尊崇周天子为领袖,联合中原各路诸侯,共同抵御蛮、戎等部族对中原的侵袭。以后谁有难处,大伙儿就帮谁;谁不讲理,大家一起讨伐他。”齐桓公说:“这个计策好,但从何处着手呢?”管仲回答道:“就从新天子才即位这事着手,主公可以派个使臣向天子朝贺,顺便向他提个建议,说宋国目前正在发生内乱,宋桓公刚即位,地位不稳,宋国国内动荡不安,请天子下道命令,明确宋桓公的国君地位。主公手里有了天子的命令,就可以召集诸侯,订立盟约了,这样做谁还能反对?”齐桓公听了点头赞成,决定马上照此办理。 这时的周王室已是空架子,各路诸侯根本不理会朝觐天子的事情。周釐王刚刚即位,居然有齐国这样的大国派使臣来朝贺,当然兴奋不已,于是就把召集诸侯、确认宋国君位的美差,委派给了齐桓公。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了周天子的命令,向各诸侯发出通知,约定三月初一,在齐国北杏会盟,共同来确定宋国君位。由于当时齐桓公威望不高,到了会盟日期,只有宋、陈、邾、蔡四国诸侯到会,而鲁、卫、郑、曹等国都在窥测风向。齐桓公感到有些难堪,想改变会期,管仲劝道:“第一次会盟绝不可失信。常言道:三人成众。现在已然来了四国,可以按时会盟。”五国诸侯会见完毕后,共推齐桓公为盟主(因他手里有周天子的命令),并在会上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一、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共同抵御蛮、戎等部落侵入中原;三、扶弱济困,帮助有困难和弱小的诸侯。 会盟后,齐桓公首先率军灭掉了没来会盟的遂国,然后先后击败了鲁、郑两国,迫使他们求和。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约各国在鄄地会盟,这一次各诸侯国基本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做了霸主后,中原各路诸侯都归服他,按时向齐国交纳贡品。10多年后,齐桓公又率兵马,帮助燕国和卫国驱逐了入侵的山戎和北狄,并帮卫国修复了破败的城墙。凭借这些义举,他得到了中原各路诸侯的赞许和拥戴,威望进一步提高。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国,并还想与齐国比高低。 身居蛮荒之地的楚国,与中原诸侯向无来往。楚国人在南方垦殖土地,发展生产,吞并弱小部落,逐步强盛起来,后来他们的首领竟公然藐视周王室,自称“楚王”。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同宋、鲁、卫、郑、陈、曹、许等7国军队,联合讨伐楚国。楚成王闻讯,立即调集了大批人马准备抵抗,并派使者去责问齐桓公:“楚在南,齐在北,两国素无来往,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要来侵犯我们呢?”管仲反驳道:“虽然我们两国相距遥远,但我们都是大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当初武王分封时,曾授权齐太公,如若诸侯有不服从天子者,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为何多年没向天子进贡?”使者说:“这几年我们没有向天子进贡,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恢复进贡。”使者走后,齐桓公不太相信楚国会这么轻易服输,便和众诸侯们连夜拔营,进军到召陵。楚成王不解其意,又派使者屈完前去探问。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齐桓公请屈完一起乘车检阅中原的联军,果然是威武 齐桓公 雄壮,兵精粮足。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看我们有这样兵强马壮的军队,焉能不打胜仗?”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君侯扶助天子,济困扶弱,我们大家当然都佩服您。但如果您穷兵黩武,以势压人,我们楚国虽不很强盛,但我们用方城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你们兵马再多,也未必能攻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的回答挺强硬,估量打败楚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既然楚国已认错,答应恢复进贡,也就算在面子上服了软,该收场就收场,于是中原的各国诸侯和楚国订立了盟约,各国班师回国。 不久周王室发生了内乱,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平定了内乱,继承了王位,即周襄王。襄王为报答齐桓公的勋劳,特派使臣将太庙的祭肉作为厚礼送给齐桓公。齐桓公又趁机在宋国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臣,并又一次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各国要和平相处;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要损人利己;邻国有荒灾来买粮食不得禁止,不得搞壁垒政策等等。这是齐桓公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合诸侯,所以历史上把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也称作“九合诸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1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会宋、秦、蔡、邾于北杏(齐地,今山东东阿县境)。桓公六年(前680年),会周卿单伯、宋、卫、郑于鄄(今山东鄄城)。桓公七年(前679年)会宋、秦、卫、郑于鄄。桓公八年(前678年),会宋、陈、卫、郑、滑、滕于幽(今北京通县方兴一带)。桓公十九年(前667年),会宋、鲁、陈、郑于幽。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会宋、鲁、郑、曹、邾于柽(今河南淮阴县西北)。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会宋、江、黄于贯(今山东曹县南)。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会宋、江、黄于阳谷(今阳谷)。桓公三十年(前656年)会宋、陈、卫、郑、许、曹、鲁于召陵,与楚盟于召陵,史称“召陵之会”。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桓公三十三年(前653年),会鲁、宋、陈、郑于宁母(鲁地,今山东金乡一带)。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会鲁、宋、卫、许、曹、郑于洮(在今山东鄄城西)。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会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使者于葵丘(今河南省民权县附近)。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咸(今河南省濮县境)。桓公四十年(前646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牡丘(或说聊城东北七十里有牡丘,齐地)。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会鲁、宋、陈、卫、郑、许、邢、曹、于淮(今安徽南陵县)。 九合主要是指次数之多,也就是多次会盟诸侯。
麻烦采纳,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0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 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 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 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 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 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 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 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 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 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 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 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 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 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 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 侯”。
第3个回答  2014-04-21
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九次会盟各诸侯国,以示自己的强大,称霸各诸侯。 是葵丘会盟,以下是葵丘会盟的详细经过 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丰子带为太子。 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一起住了几个月。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郑国听了周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后来,齐国又去攻打郑国,郑国也参加了盟约。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书记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