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祝由,也称:祝由术、祝由科、咒禁科、书禁科、祝由十三科、中医十三科、天医等,是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上古真人所创,用符咒治病的方法。

祝由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第十三章------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后世中医有祝由科,借画符等形式改变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气场,对某些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祝由 说明 :上古真人用符咒治病的方法 最早记录 :黄帝内经 所属 :祝由科、咒禁科
简介,起源,治病原理,治病方法,要求,对医师,对病员,祝由,禁法,符图,咒法,相关典籍,历代套用,分析,

简介

古代多设有祝由科或咒禁科等。名字理解:祝,敬祝,有恭敬之意。意思指恭恭敬敬讲解说道的意思。不但是给人、给病,也给自然万物,包括中医所讲的神。由,疾病产生的原由、来由。合起来讲,就是恭敬查明病人患病的原因,疾病的由来,恭敬地运用祝由之法,通过药、咒、法术、心理工作等办法,化解病人的疾病。看了一些祝由治病的病例,觉得祝由的祝字,实际上是一种道法。肯定用的也是另一种治病的道。正宗的祝由,和巫婆神汉完全是两回事。这是要细细分辩的。正如假中医和真中医的区别。

起源

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祝由一词,见于中医经典《内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及《灵枢·官能》:“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 《说文·礻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玉篇·礻部》:“祝,祭词也。”《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 由此可见,“祝”有三义: ⑴ 祭主赞词者: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亦名觋(音席xi)。 ⑵ 祭词:祭神的祝祷词。 ⑶ 读祭词者,即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巫,《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为巫”,而有巫祝之称。巫祝者,皆乃上古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 巫祝有知医者,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 医,上古时期或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故“医”字,古作毉。《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毉,同医。《集韵·之韵》:“医,《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 医乃毉之简化字。《说文·酉部》:“医,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 《广雅·释诂四》:“医,巫也。”王念孙疏证:“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毉。” 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是巫、医古得通称,盖医之先亦巫也。”、“巫、医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据《说文》段玉裁注即“礻由”、“礻留”。祝由,即祝礻由、祝礻留。《说文·礻部》:“礻留,祝礻留也。”可见,也。[span][span] 清·俞樾《内经辨言》:“樾谨按:《说文·礻部》:‘礻留,祝礻留也。’是由字本作礻留。《玉篇》曰:‘礻由,耻留切。古文礻留。’是由字又作礻由。此作由者,即礻由之省也。王注曰:‘无假毒药,祝说病由。’此固望文生训。《新校正》引全注云:‘祝由,南方神。’则以由为融之假字,由、融双声。证以《昭五年·左传》:蹶由,韩子《说林》做蹶融,则古字本通。然祝融而已,文不成义,若然,则以本草治病即谓之神农乎,全说亦非。”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杨曰:‘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又王次注曰:‘是以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坚按:上说即王所据。方以智《通雅》曰:‘由,《内经》有祝由说。’又衤留,祝衤留也,即祝。段玉裁《说文》注曰:‘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按:惠言出《礼》说。)此说似是。然据《贼风篇》则旧注为当。又《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曰:‘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按:《外台秘要》无禁咒科,《千金翼方》、《圣济总录》等有之。盖古祝由之法不传,故朱氏有斯言。”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圣济总录》:‘上古有祝由之法,移精变气,推其病由而祝之,则病无不愈。’案:‘祝由’者,即祝之缓言。祝,古谓之祝由,犹巫谓之苗父,俞谓之俞附之例耳。《说文》作‘祝礻留。’礻留是祝由之字,为俗篆。《素问》作‘祝由’,尚存古字也。……[眉]案:祝由、祝礻留、祝礻由皆同义,而异言异音,即方言之别也。亦奚疑乎?且《广韵》‘祝,音咒,职救切。又音粥。’可知右件三名并叠韵熟言,先哲以祝由多为祝其病由,亦误。”

治病原理

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 ? ”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情、六淫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致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说”,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治疗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故七情、六淫相乘而袭之。有很多种病,是间接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其源在于心。祝由治疗肿瘤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局限在心理所致的肿瘤,而并非所有的肿瘤都可以治。有很多器质性病变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的病变祝由亦可治。从气功的角度讲,人体患病无非是心病和身病。心病是祝由治疗的范围,部分身病也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但祝由并非包治一切“心病”,要理解到祝由仅仅是医学的补充,不是治病的唯一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种病,已经攻克,但有些病仍未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也是祝由科流传几千年仍未灭绝的原因。

治病方法

祝由治病不用药或少用药,而主用祝由师的意念、符咒产生的场来治疗各种疾病,因此祝由科对祝由医师要求很高、很严,有很多戒律必需遵守。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现代气功训练的要求。祝由要求祝由医师清净斋戒百日,目的是使内心平静,心无杂念,意念专一,以达到祝由场纯正,没有邪念浊气干扰,以提高疗效。气功师较佳的功态就是祝由医师治病的先决条件,只须看一看,就可以手到病除,咒出病愈,符进病出。祝由医师必须练气功来提高自己的人体场,才能借助咒语,符图使大自然的能量冲射病变部位,排出病邪、浊气,补充元气,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没有相当的气功底子,用祝由“画符念咒”为人治病,无疑是骗人的。学习祝由法必须练气功,可以任选合适的功法。

要求

对医师

1 、心正无邪,功德高尚,医风正派,不图名不图利。 2 、操作时应全身放松,处于气功状态,或站或坐,要身体端正。心无杂念,目不旁视。 3 、操作过程应尽量简单,不要带有神秘色彩或封建迷信动作,要灵活变通,让人易于接受。 4 、应懂得中医基础理论和一般内科学、解剖学,以便准确地诊断,治疗疾病。

对病员

1 、不信气功,不信祝由者,怀疑祝由医师和气功师者不治,勉强者效果亦不理想。 2 、重病,外伤严重者,晚期扩散性癌症、遗传性疾病、心脏病急性发作者,精神病患者不宜治,以免贻误。 3 、患者全身放松,便于调理和沟通信息,寻找病灶,或暴露病灶。 4 、辩证施法,若长期无效,则不要执著,应变通法术,再无效,请转中医医院治疗,以免延误。

祝由

禁法

禁者即禁止、防止泛滥发展、控制之意。禁法是以咒语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现代医学也有这个原理。如有的抗菌素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抑制病菌生长,久而久之病菌就会死亡,这也可以说是西医药的“禁法”。祝由科中禁法即是祝由医师用自己良性生物场抑制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使病灶逐渐消退病愈。

符图

祝由科的内容极为丰富,在古时候,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以图示意,以咒代药,以符接通信息是最简单的医疗保健方法。据说这是古人发现的一种人与宇宙相沟通的能量符号,掌握了这种神秘的能量符号,就可以定向调动宇宙场,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符图的主要特点: 1 、有很多是以象形文字构成。 2 、以文字中的篆体构图。 3 、以疾病的部位、病性构图如脾胃、水湿病图中多用“土”字形,心脏、肝脏、肺脏病图形符中多“火”字形,因为“土”能生脾胃,可以克水;“火”能温煦心脏,可以克金,与中医的五行取类比象有很大关系。 4 、以“鬼”字居多,以“鬼”招“鬼”,即俗话说的“鬼使神差”,其实都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5 、这些符图构造渗透、储存、连线了古代高功夫师、医学家的高能信息,是宇宙中的物体能量符号,是人与宇宙能量交换的开关。 6 、符图中呈圈状、点状、线条状、直线、竖线、 S 线、口字等,这些都是宇宙能量的符号,“同气相求”,开关一打开,宇宙能量就会定向定目标的射入患者病灶。

咒法

祝者咒也,在古汉字中,咒是心口和心口相对,相交流的意象。所以说咒语威力是相当大的,是最神秘的。祝由医师要用咒语增强病人的信心,引导病人进入潜意识,不同层面的催眠状态,让病人的潜意识得到梳理,所引起的相关疾病得以治愈。当然,由于医者水平的高低不同,用心不同,引导方向不同,取得的效果可能大相迳庭。很多咒语也沦为迷信的工具,医者也不明其理。 祝由治翳之法,其咒曰;“一犯祖师在寅,二犯祖师在卯,三犯祖师在辰,三清九牛祖师在丑。普庵祖师经道佛家堂,袈裟佛地泛毫光,手执神煞退本位,不见此翳作祸殃。”

相关典籍

1、轩辕黄帝祝由十三科叙 太古先贤,治传医家十三科,内省祝由科,乃轩辕氏秘制符章,以治男女大小诸般疾病。凡医药针灸所不及者,以此佐治,无不投之立效,并能驱邪缚魅。有疾病者,对天祝告其由,故名曰祝由科。医术流传世多习见,惟此科罕见罕闻。不知道者或目为妖妄之说,异端之教。岂知上古圣人之一派遗流也哉。宋滈熙戊申冬上月,节度使离奇威命修理黄河,堰上掘出一石碑,上勒符章,莫之能辨,宣谕民间招能识之者,以辨其故因。有关内云外道人张一搓独识此符。辨之曰,此轩辕氏之制作也。其应言曰,蕴离公遂得其传。凡疗人疾病,其应如神,治之即愈。至明景太中临清徐景辉得受而行之,奇验如神,百发百中,广行济世。又辑神验诸符于内,诚善道也。若有利己私心,则毫无灵验矣。 2、轩辕黄帝祝由十三科序 昔神农尝百草以治病,岐伯因病以制方,黄帝深原五行,详察五脏内因外因之感,人邪己邪之触,虑病者一时不得其药医者,又未能详乎脉理,以致病因药深。又或贫不能参苓,更虑学道者不能广宿药品以救沉疴.因仰观天文,俯究人理,告于羲农,立为此法。尚字为将,食字为兵,各字为先锋,施之百病,无秘应乎立愈。此咒治百病之所由起也。故曰祝由科。后之学者,承奉行持济世,乃体大圣好生之誓,悯众生病患之苦,不须财帛,广济博施,诚大道之梯航,仙箓之捷路云耳。 3、祝由科天医十三科目录 一曰大方脉科,主治伤寒痰喘,及一切内症。 二曰诸风科,主治麻木痈痪,及一切中风。 三曰胎产科,主治胎前产后诸病,及一切妇科异症。 四曰眼目科,主治青盲白翳,及流行眼疾。 五曰小儿科,主治惊风潮热,及一切幼科杂症。 六曰口齿科,主治牙痛鱼鲠,及一切喉症。 七曰痘疹科,痈疽疔毒,及淋浊科。 八曰伤折科,主治压伤骨断,及跌打损伤。 九曰耳鼻科,主治耳聋鼻衄及一切耳鼻病。 十曰疮肿科,主治癞疥顽癣,及无名肿毒。 十一曰金簇科,主治箭伤枪伤,及刀斧铁器伤。 十二曰书禁科,主治镇邪驱鬼,及辟毒截疮。 十三曰砭针科,主治疯癫,及筋骨疼痛。 4、《移精变气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歧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行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树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5、《黄帝内经"灵枢"贼风》 “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6、《千金翼方》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九〈禁经上〉说:「医方千卷,未尽其性,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孔子谓:「南人有言,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 (在这有一个东东,就大家注意,就是移精化气。中药在人体中的作用,也同样是移精化气。最突出的是霍香正气水,服下后,立解暑晕,此药在人的上焦移精化气的速度,极快,不次于任何西药。)

历代套用

祝由进入官方医学的历史: 隋代:开始被纳入官方医学范畴; 唐代:承隋制,在医署设立“咒禁科”主管禁咒,除邪魅之法; 宋代:从《宋淳熙秘藏善本祝由十三科》看,医学十三科分类已然十分确凿; 元代: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中国历代官制词典o太医院》) 明代:大方脉、小方脉、妇科、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 *** 、祝由。 清代:太医院废除祝由科一职,但满族信仰萨玛教,对患病者除正规医药外,尚保留“跳神”习俗,以为驱役鬼神。 《鸡林旧闻录》:“萨玛教为东夷一种宗教,在昔满洲人亦迷信之。此教今日在宋、黑、马三江下游,南及朝鲜,咸镜诸道皆染此习。凡人患病辄延男巫,亦有女觋至家,……蹈足而行,作咒如魅言及人术,以除患疾。”

分析

1、以胜法胜之 鬼神之事,盖自古惑之矣;《黄帝内经》通篇不言邪祟鬼魅,所以有“黄帝曰"""其无遇邪风,又无怵惕之志,卒然而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也。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有祝由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者,可祝由而已也。”张介宾的解释是“凡百病五行之道,必有所以胜之者;然必先知其病所从生之由,而后以胜法胜之,则可移精变气,祛其邪矣。病有药石所不及,非此不可者,惟先巫知之,故可祝而已也。然则先巫用祝之妙,正不在祝,其机在胜之而已。”(见《类经"卷十五"疾病类"三十三、贼风鬼神》) 2、辟邪以归揖正气 《解围元薮"卷一"风癞论》:“夫阴阳神煞,不可渎其无而辟慢之,亦不可信其有而谄媚之,皆惑于偏也。且妖邪之祟,若触犯于人,不过一时之间,岂有终身随而为祸之理?亦因人气血不正,受其邪气而病生焉。若调其气血,清其思虑,则神正而复元,使邪气渐消而安矣。故云燮理阴阳以和元气,大道君子也。医家十三科之内亦有祝由一科,以符水咒诀禳辟邪魅妖氛,而归揖正气。” 3、扶正以辟邪 《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祝由》:“上古移精变气,祝由而已。盖其俗淳,其性朴,其病微,至诚不二,推病由而祝之,以通神明,故精可移而气可变也。其或舍信悫为疑惑,指祝由为无益之术;而精气不纯,邪毒深蓄,虽有祝由,不能已者,非古今异术,人心异也。善医者察病浅深,虽不概以此治。至于病有鬼神之注忤。虫兽之螫毒,必归于祝由。是以,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必先之以祝,盖医之用祝尚矣,疡尤宜焉,大抵意使神受,以正驱邪,则一也。” 4、伪托祝由之名,实为他效 “丹溪谓之移精变气祝说病由而已,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然符水惟膈上热痰,一呷凉水,胃热得之,岂不清快,亦可取效;若内伤涉虚之人及冬天严寒之时,符水下咽,胃气受伤,反致害者多矣。予考之文献志云:祝由,南方神也,或以祝训断,谓但断绝其受病之由,二说两存之,未知孰是。”(见《续医说"卷三"辨惑"祝由科》) 朱丹溪是一代医学大家,但从他对祝由科的论述却看出来他根本不会祝由科,论述来论述去,反驳的基础是误以为制符水必定用凉水,祝由科所用水根据情况而定,完全符合“热则凉之、凉则热之”的中医理论,有的还要符灰与引药同煎,岂能都用凉水?《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第43页”用法”:“如阳症用好米醋或用井水,阴症用姜汁或酒或水”、“遇病施治妙辨阴阳”,岂是朱丹溪误以为“冬天严寒之时,符水下咽,胃气受伤”?当然也可能是有人在寒冷的冬天错用凉水让他看到了,那也不能想当然的判断呀。祝由治病何须借用他效?一个“学会祝由科,治病不用药”的谚语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否则明朝数百年也不可能让祝由科成为中医十三科。 《韩氏医通"卷下"悬壶医案章第六》:“治殊方白虎历节风,久卧,尚巫而不能药者,以霞天膏和白芥子末作墨书字,入水,顿服一缶,吐利交作,去胶涎臭汁数斗而起。谓予之符水有神。因思古有祝由科,全赖巫觋,莫亦仁人出奇以活人,而遂失真者耶?” “杨季登次女病。诊时手间筋掣肉颤,身倦气怯。余曰:此大惊大虚之候,宜从温补。遂于补剂中多加茯神、枣仁投十余剂,全不对证。因自讦曰:非外感也,非内伤也,虚汗振掉不安,能受补药而病无增减。且处子素无家难,其形情浑似丧败之余,此曷故耶?忽而悟曰:此必邪祟之病也。问其面色,曰时赤、时黄。余曰:此证确有邪祟附入脏腑,吾用神药可以驱之。季登曰:此女每晚睡去,口流白沫,战栗而绝,以姜汤灌至良久方苏。挑灯侍寝,防之亦不能止。余曰:何不早言,一剂可愈。乃以犀角、羚角、龙齿、虎威骨、牡蛎粉、鹿角霜、参、芪等药合末,令以羊肉煎汁调服,果得安寝,竟不再发,传为神异。余盖以祟附人身,与人之神气交持,亦逼处不安,无隙可出,故用诸多灵物之遗形,引以羊肉之羶,俾邪祟转附骨角,移从大便而出,仿上古移精变气,祝由遗事,而交其义耳。(见《寓意草"辨治杨季登二女奇证奇验》)” 5、解惑安神,近于心理作用 《医学正传"卷之一"医学或问》:“或问:古老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如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九"邪祟门"治法"禁咒服药兼治》:“治邪祟病,虽禁咒以释其疑,服药必详虚实痰火轻重,调治则内外合一,其病速愈。若只务巫而不用药,其病不能去,必无可愈之理。若只服药而不用巫以释其疑,虽愈效迟。是故内外兼治,斯速效矣,此祝由之所由设也。” 事实上祝由之术全面地渗透到中医的每一科之中,而不是被包容的关系。准确地说:后世官方医学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架构的,而祝由是和内经并列的。古体的“医”字,下面就是“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