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的诗

如题所述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先简介作者及有关他的故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他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所以又称陈思王。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才华横溢,诗文写得非常好。南朝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其著作《诗品》中写道:“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意思是:陈思王曹植的诗文就像人类之中的周公与孔子;也像有鳞片有羽毛的动物之中的龙和凤凰……另一位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也很佩服他,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一石是十斗)成语“八斗之才”,即来源于此。

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操的长子曹丕做了皇帝后,忌恨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把他处死。曹植听了,刚走几步,就吟出六句诗来;即我们要讲的这首诗。因为曹丕要曹植七步之内作成,所以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

现在,我们来解释部分词语:1.持:用来或拿来。2.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3.漉菽以为汁: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漉(lù),过滤;菽,豆类植物。4.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5.相煎:相,不是互相,而是指“煎”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就诗的字面意思而言,相煎,就是“煎豆”,即“萁”在煎熬它同根生的“豆”;其实是指被曹丕迫害胞弟曹植。

最后,欣赏这首诗。

一 巧用比喻,弹奏弦外之音。

曹植的这首诗是被曹丕逼着写的,而且是必须在七步之内作成,否则处死。在这种情境下,一个胆小的人就算平时会写诗,恐怕也吓得没词儿了。可曹植则不然,他不是急着随便想出几句来保命,而是从容不迫地用巧妙的比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你看,前四句不仅叙述了燃萁煮豆这一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而且十分生动地描写了“萁”在釜下凶狠地燃烧而煎熬釜中“豆”的过程。

如果说,曹植吟出前四句后,曹丕也许尚不知他在说什么的话,那么,当曹植吟毕后两句,曹丕可能就会脸红出汗了!天啊,“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当曹丕听到这两句时,他会想什么呢?曹丕会不会想:这是说谁呀?“萁”与“豆”是“同根生”,难道我曹丕与曹植不也是同父同母所生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这首诗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一首五言六句诗。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是同胞兄弟。他从小就非常聪慧,10岁便博览群书,深受其父喜爱。大文学家谢灵运曾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他,可见曹植才华出众.据《世说新语》记载:他的哥哥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强的人,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次,曹丕把曹植召来以后,让他在七步内做一首诗。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如做不到就将其处死。而曹植不等他话音落下,便应声吟出了这首诗,曹丕听了以后感到十分惭愧,于是就放过了曹植。因为这首诗是在七步之中作成,所以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诗句中的“萁”是指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本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茎和豆子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茎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诗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民间流传极广, 人们常用这两句来劝戒兄弟之间要避免自相残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