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来战,东吴文官皆主降,武将主战,为什么?

如题所述

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事实上主战的只有两个人:周瑜和鲁肃,而主张投降的不仅仅是以张昭为首的文官,连大部分的武将都是主张投降的。《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意思是说:当时曹操新得刘表的兵马,声势浩大,孙权的谋士们都闻讯深感畏惧,不少人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抗击曹操的主张,意见与孙权相合。

孙权手下的人,只有周瑜和鲁肃是坚持主战的,其它所有的的人,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包括程普、韩当、周泰、黄盖等武将,也是主降的。张昭作为孙策的托孤孙权的辅政大臣,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吴大多数人的意见,张昭为什么要投降?按理说,张昭对孙权的忠心是不用怀疑的,而且张昭也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从张昭对待孙权的事迹来看, 张昭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敢于对孙权不正确的做法进行直言纳谏,甚至当孙权拔出剑来,张昭也毫不惧怕。

张昭的投降还要从孙策的托孤来说,当年孙策去世前,选定的接班人是孙权,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包括张昭,张昭以为孙策会选择孙翊,因为孙翊的性格处事更像孙策。但孙策选择的接班人却是孙权,出乎所有意料,包括张昭,孙策对孙权说:论带兵打仗,你不如我;但论治理国家, 我不如你 。孙策选择孙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江东孙氏集团今后的发展规划是保住,是守业,不是创业,因为孙策认为孙权没有能力继续创业 。

孙策在选择孙权后,还特意对张昭说了一番话:如果孙权不能胜任,你可以取代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孙策定下的国策是守江东,或者说保江东,如果万一保不住,孙策的意见就是保住家族,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投降。而张昭作为孙策的首席托孤大臣,基本上也是按照孙策的既定思想去执行的,张昭原来就中意孙翊,但孙策选了孙权,张昭二话不说,一心一意辅佐孙权,在张昭心目中,保全江东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曹操的大举南下,除了周瑜和鲁肃外,没有人认为能够抵挡曹操,那么保全江东的唯一方法就是投降。

况且当时的曹操可是代表着东汉的朝廷,投降曹操就是归顺朝廷,在心理和法理上不存在问题,张昭本来就是北方人,流亡到江东的,包括孙权手下的大部分将领都是北方人,投降曹操,回到故乡就更加容易了,孙权领导的江东政权本质上,还是外来政权,其内部的本地豪强集团,基本上也是倾向于投降。所以以张昭为首的文官及大部分武将都主张投降。而鲁肃与周瑜主战,是因为二人是有政治理想的人,有着自己的战略规划,鲁肃早在孙权刚接手江东时,就对孙权阐述了先三分、后统一天下的塌上策。

而周瑜也是,周瑜向孙权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全取长江以南,与孙权划江而治,进而寻求机会统一天下。有政治理想的人物,与一般人是不同的 ,是会为了达到政治理想而努力的,而孙权主战,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鲁肃与周瑜的影响,再加上赤壁之战前,孙权只有27岁,是一个有能力、有野心的政治家,自然不会像刘琮一样,只想做个富家翁。当然了,周瑜和鲁肃主战,除了为达到政治理想,还有出将入相的考虑,能够达到理想,进一步出将入相,能为自已及家族带来巨大的回报,周瑜和鲁肃在某种意义上,与诸葛亮有些类似,为了达到理想而终身努力,哪怕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更何况是主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