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以史为鉴

如题所述

  水灌晋阳,公元前455年,智瑶胁迫韩、魏两家攻打赵氏,围困晋阳而不能下,于是引水淹灌晋阳城,结果,魏、韩、赵三家里应外合,共灭智氏。 图片来自网络
  
  智瑶。图片来自网络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后来人们则说:历史是一面镜子。
  其实,人类历史并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如果人类真的能够以史为鉴,确实可以避免很多犯过的错误。可是,事实上却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史为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
  秦朝以后,中国历史始终走在一个死循环中,为什么?因为不能以史为鉴。
  为什么不能以史为鉴?是因为后人并没有把历史真正当成一面镜子,而是当成了一个画板,任意涂抹。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后人认真地以史为鉴了,可是由于方法论上的局限,对历史的总结完全不知所云。下面,说说最为著名的两个例子。
  才胜于德
  《资治通鉴》第一卷就记载了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的故事,说到智瑶被韩赵魏三家所灭的原因,司马光老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智瑶“才胜于德”,这个结论被当做真理而被广泛引用。
  司马光老先生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是因为智瑶的才能远远超过赵家的掌门人赵无恤,那么就只能去找品德上的原因了。
  但是,历史记载表明,智瑶不仅在才能上远远超过赵无恤,在个人品德上也远远超过他。举两个例子,智瑶和赵无恤各自灭了一个北狄国家,智瑶使用的是类似木马的计谋完成的,而赵无恤是利用父亲去世的机会,请北狄的君主,也就是自己的姐夫来送葬,趁机杀害了姐夫,夺取了姐夫的国家,害得姐姐自杀。另一件事情是在赵无恤杀死智瑶之后,智瑶的手下豫让拼死为智瑶报仇,而赵无恤却逼迫自己的头号功臣张孟谈卷铺盖滚蛋。两个例子已经充分表明,智瑶的人品远在赵无恤之上,换言之,赵无恤的无耻远在智瑶之上。
  那么,既然智瑶的德才都在赵无恤之上,为什么最后失败的是他?
  我们来用现代的观点看这个问题。
  智瑶在败亡之前的表现堪称完美,完美得堪称伟大。但是,问题就出在他的伟大上,他的谋士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因为无数次事实证明他比谋士们都要高明。于是,谋士们失去了提供意见的动力和能力,即便提出意见也不能坚持,即便坚持也不能改变智瑶的决策。所以,当智瑶出现了致命的低级错误的时候,却没有改正和弥补的机会。而就是这样的机会,被善于忍耐的赵无恤抓住了。
  因为领导人太过强势,导致决策机制失灵。这,才是智瑶败亡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譬如曹操的赤壁之战,譬如苻坚的淝水之战。是因为他们愚蠢、傲慢、贪得无厌、人品低下吗?当然不是,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物,那么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惨败?因为他们太伟大而导致决策机制的失效。
  悲哀的是,司马光没有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使得后人不能从智瑶的败亡中汲取教训,从而反复地重蹈覆辙。
  仁义不施
  贾谊的《过秦论》中说到秦朝灭亡的时候,这样总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同样也在两千多年中被反复强调。
  可是,这个结论完全经不起推敲。
  在秦国变成秦朝之前,秦国就是仁义的吗?事实上是,秦国在统一中国的整个历程中,一直就是恐怖邪恶的。为什么他们最终战胜了文明程度高得多的东方六国呢?
  国家之间的攻守,与仁义有什么关系呢?
  毫无疑问,贾谊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因此不得不从儒家的学说中搬取答案,这一点上,他和司马光是一致的。
  那么,秦国的强大与秦朝的灭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冷兵器时代,野蛮往往战胜文明,邪恶往往战胜正义,这一点基本上成了共识。秦国的野蛮统治造就了野蛮的军队,他们将杀人当做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将对方士兵的头颅当做筹码。这样的军队,对于幸福生活惯了的东方六国的军队来说就是恶魔,他们完全无法抵挡。这,就是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在统一中国之后,秦国的军队失去了方向,头颅无处猎取,幸福生活毫无指望,于是秦军士气低落战斗力迅速下降。而六国百姓无法忍受秦朝的野蛮统治,揭竿而起。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人类历史上,野蛮征服文明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亚历山大大帝麾下的野蛮的马其顿王朝征服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雅典和整个希腊,席卷了大半个世界。
  野蛮的蒙古骑兵横扫了文明的欧洲,毁灭了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文明中国宋朝,让全世界的历史倒退了几百年。
  ……
  所有这些,与仁义有什么关联吗?所谓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意淫而已。
  以史为鉴,首先要有一面好镜子。把画板当成镜子来看,这样的镜子还不如不看。
  以史为鉴,还要有一双好眼睛。如果只看到自己想看的,看不到自己不想看的,那,同样不如不看。
  归根结底,以史为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