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哪些有作为的皇帝?

如题所述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口号,举兵北伐。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蒙古贵族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2、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朱棣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3、朱瞻基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人才济济,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4、朱祐樘

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 ,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5、朱祁钰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即位后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但是在天性之间未能尽善尽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机作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9
明朝有作为的皇帝有多个:朱元章、朱棣、朱瞻基、朱祐樘。但历史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两个人: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夺帝成功的朱棣。

  1、朱元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2、明成祖朱棣
朱棣即位后,为了避免重蹈惠帝覆辙,削夺解除诸王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明朝初年,退到漠北的蒙古族势力始终是一个威胁,朱棣常常亲临北方边防指挥部署。永乐四年(1406年),他下令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了明朝政治、军事的中心,这对抵抗蒙古族的进攻,保证国家统一和长城以内社会环境的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他设置了奴儿于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他派遣郑和六次出使西洋.建立和发展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明朝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前来通好贸易的有三十余国。他五次亲征漠北,解决明太祖治理南方民族地区的遗留问题,设置贵州布政司等,都有利于全国的统一与安定。
朱棣在内政方面也有许多建树。他知道民间疾苦.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刚即位时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免去山东、北平、河南被战争蹂躏的州县三年赋役。他关心受战火破坏最重的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兴修苏松水利,掀起军屯的高潮。他完善内阁制度,整肃吏治,重用人才,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文化的发展。但他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开明代宦官于政之弊端,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5次北征斑师途中,不幸病死,终年65岁。死后葬于长陵,谥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皇帝时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3、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历史总归后人评说,明朝也是历史上坐拥时间比较的朝代之一,皇帝大都不昏聩,这也跟最初的制度设计有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8
  明朝有作为的皇帝有多个:朱元章、朱棣、朱瞻基、朱祐樘。
  1、朱元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2、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4子,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登基,1402年7月17日(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即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在位期间营建并迁都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1405年7月11日派遣郑和下西洋, 组织学者编撰长达 3.7 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

  3、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4、朱祐樘
  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7月3日—1505年5月7日),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明宪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在位期间,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1
1、朱祐樘
2、朱高炽
3、朱瞻基
4、朱元璋
5、朱棣
6、朱厚煾
7、朱由检
8、朱翊钧
9、朱祁钰
10、朱祁镇
11、朱厚照
12、朱载垕
13、朱允炆
14、朱见深
15、朱常洛
16、朱由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