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心理学如何解释某些人喜欢欺负人的行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5
这属于宣示权利的基本行为。

很多动物也会在自己领地里巡逻,并且镇压反抗者。

人类更加聪明点,知道杀鸡儆猴,以更小的代价树立更多威信。

另外人的思想也复杂些,有时候欺负人是弱者为了伪装成强者。还有些是觉得太容易欺负了,没啥风险还能带来某种精神满足感。

有喜欢欺负人的行为,原因很多。

在这里,我们只从心理学的 强化 和 模仿 两个方面对这种行为做一些解释。

一个人的行为经常被默许、肯定或鼓励,会形成对这种行为的强化。

我相信,第一次欺负人的人,事后应该会“ 三怕 ”

既怕事主带人来报复,又怕被自己的家人批评和惩罚,还怕被身边的人孤立。

但是,自己害怕的事不但没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戏剧性转变。

被欺负的人再见面主动向自己示好。

在家里,这次事情也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有些还因此得到长辈表扬。

周围的小伙伴对自己不但没远离,还表现的很佩服很崇拜。

于是,这些外界的直接或间接的反应,让欺负人的人在内心认定这种行为是被允许、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因此受到了强化。

我们经常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其中,除了行为本身的因素,外界对于行为的评价和应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种行为是否能被及时制止,或是延续下去。

模仿,是很多行为的来源。

我想很少有人一生下来就喜欢欺负人。那么这种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来自于在所处环境中的耳闻目染。

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双方总喜欢用暴力的方式解决矛盾。那么孩子可能会认为,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于是他会自觉的学习和模仿这种方式,并用在处理自己与周围人的互动关系上中。

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身教的意义远大于言传。

一个人的行为有存在的空间,一定是周围的环境为TA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所以,从我们自身做起,以善的言行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互动。多说正能的话,多做正能量的事。相信我们生活环境也必然会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心理学渐渐认可一部分人天生具有攻击性,甚至在探讨攻击性是否是一种普遍的人性。

我们知道“人性”包含很多内容,困了要睡,饿了要吃,这都是人的基本需要。那么攻击性是否是正常的,是否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攻击性?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爱欺负人?欺负人是否能得到快感?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去探究每个个体为什么要去欺负人并没有多大意义,比如对那些残酷对待他人的罪人,探讨他们是不是受过什么伤害,是不是有人刺激他了,这种归因论会将大众导向对施暴个体的同情和理解。

其实动因完全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对先天攻击性的放纵,这种人可能对他人痛苦缺乏感知,也可能因童年时期母亲对其漠视,造成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于是放纵了自己的攻击性。

关键不在于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产生了欺负人的欲望,而在于如何运用 社会 规范和自我保护,避免被人欺负。

因为爱欺负人的人总是存在。

喜欢欺负人的人,其实内心是十分脆弱的。他之所以要欺负人,无非是希望引起身边的人注意:看,我多厉害,你们都不敢和我对抗!

欺负人的人,并不完全是恶人,只是有心理缺陷而已。他在乎身边人的看法,无论好坏。

只要宽容对待,喜欢欺负人的人,会感受到并且痛改前非的!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是很多人想了解的行为心理机制。下面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享,帮助大家理解。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研究:将一群孩子放在城市环境中,结果发现孩子们往往凭借力量大小、个头高矮进行排序,继而产生了一些欺凌行为。而当孩子们被放在自然环境中时,每个人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擅长点,大家一起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很少出现欺凌行为。这个简单的故事有很多引发我们思考的点。我们的欺凌行为究竟来自哪里?如何发展?如何避免?简短分享:一、欺凌行为可能源自 社会 群体心理模式。也可以理解为 社会 文化规则模式。当我们面对自然时候,我们更多的激发了心理的生理、安全,底层的生存需要。个体都需要每个人发挥作用,增强群体抵御风险能力。而在现代 社会 高楼大厦的条件下,我们心理模式发生了变化,甚至小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层面。这些内容的背后也是源自自我欲望满足的心理模式。二、欺凌行为,暴力行为,很多纳入人格特质的过程是无法脱离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个体在原生家庭环境以及一些早期经历中必然受到了欺凌行为的侵扰,并对这种行为习以为常,自我内化。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个体,那么可以推断,他的成长环境中,必然经历了暴力事件。同理,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个体,他必然童年遭遇到了类似的经历。这样说并不是基于道德制高点,而是,一种内在客观的心理模式探讨:个体受到了欺凌,一部分会深受其害,害怕恐惧。另一部分则会讲欺凌行为学习,并实施。成年人的行为习惯,也可能会讲欺凌行为作为自我减压的方式纳入行为机制。简言之:个体从内心是讨厌欺凌行为,会通过实施欺凌行为达到缓解压力,自我平衡的心理模式。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我们有一部分人的心理始终处于待补偿模式。无论是主观感知,还是客观经历,个体始终处难以自我满足的状态,其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个体会产生于类似妒忌的负面心理模式。尤其当看到别人处于自己始终无法达到的积极状态时,往往会出现异常行为。四、简单的人格特质影响:与情绪化、自我为中心,个人掌控欲有关。时间关系,简单分享。欢迎关注@柠檬心理 自然会有答案。

当一个人产生想要欺负别人的感觉时,一定是他自己在某一段关系中特别是原生态家庭关系中,没有被理解被尊重,收到了不公的对待或者超标准的要求,而又没有出口宣泄,所以会把这种感受转接给其他个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胆小。当一个人生命受到尊重时,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心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