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哥德巴赫猜想的现实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一个弧立的数学问题。当年华罗庚教授倡导并组织研究这个难题,是有深邃的战略眼光的。因为它是带动解析数论、最终带动数学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果孤立地看待哥德巴赫猜想,或把它当做一个数学游戏,可以随便猜一猜,那就偏了。

目前看来,“1+1”这颗灿烂的“明珠”并非距我们“一步之遥”,而仍在遥远的“天边”,在用今天最先进的“宇航工具”都不易到达的地方。

当代中外研究数论的专家终不能使“猜想”变为“定理”,实在不是由于他们不思努力、不想摘那“皇冠上的明珠”。数学理论有一个由粗到精的逻辑严密化过程,要靠长期的积累,有时会长达数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曾与其兄潘承洞在数论方面一起做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北大教授潘承彪感慨地说,搞数论研究的人谁不想摘取那颗“明珠”啊,但那只是一种理想,按目前国际数学界的理论发展水平,看来在相当时期内是难以达到的。

王元教授编辑了《哥德巴赫猜想》一书,汇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论文20篇。他在该书前言中写道:“可以确信,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有待于将来出现一个全新的数学观念”。这,已成为中国数学界同仁的共识。

扩展资料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的一个古典难题,它可以表述为:凡大于等于4之偶数必为两个素数之和(“1+1”是它的简单表述,即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这个现象后,由于无法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命题的正确性,故只能称之为猜想。他写信给当时瑞士大数学家欧拉,请他证明。欧拉一直到离开人世也没证出来,但他相信这个猜想是对的。从此,中外数学家们高擎火炬、辈辈相承地研究这个难题。

本世纪以来,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出“9+9”;1956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出“2+3”;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4”。

到1966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的“1+2”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陈氏定理”的内容是: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就是至今有关“猜想”证明的最好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德巴赫猜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是正确认识哥德巴赫猜想了的时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首先说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类似于中学所作的数学难题一样,他就是一道题,只是这道题,难住了所有人而已。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是他是一名数论专家,华罗庚最大的成就来自解析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非常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任何一个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质数之和。不过,这个题只是一个结论,无法得到证明,包括提出“猜想”的哥德巴赫本人也无法证明,所以他请求大数学家欧拉来证明,但是欧拉一直到死也没有办法证明。正是因为欧拉究其一生都无法证明这个猜想,所以他就变成了“世界级难题”,也因此被世人熟知。

“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者很多,如挪威的布朗,英国的埃斯特曼,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华罗庚是中国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他的学生王元、潘承洞、陈景润等人,都对“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贡献,只是陈景润贡献最大,并将他的发现称为“陈氏定理”。而陈景润,也随着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一夜走红。

最后说一下“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有啥用,这个结论必须要用“大腕”的话来讲,否则容易被砸得体无完肤。英国大数学家,英国分析学派创始人哈代说:纯粹的数学没有用!近几年火速蹿升的数学家张益唐说:“我做的数论研究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至少在目前来说它还没有实际的用途”。我个人非常赞成哈代的说法,纯粹的数学,一点用都没有,我认为大多数学系毕业生都会如此认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1
科学家杨振宁用通俗语言解释素数分布和孪生素数猜想,看了下面的这段讲话就可以更多理解作为素数分布的重要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作用和意义.
数学是古老的科学,最早从研究数1、2、3、4等等开始,古人发现了有一些数是其他两个小一点的数的乘积,比如说4等于2×2,6等于2×3,12等于3×4,这些数都可以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可是5能不能变成两个小一点的数的乘积呢?不可能。所以5就比较单纯,所以叫做素数。你可以想象素数是在所有的数里可以说更基本的概念,所以叫做素数。最小的几个素数很显然是2、3、5、7、11、13、17、19等等。
希腊人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素数,而且他们都证明了有无限多个素数,这个定理其实很容易证明。假如你们哪一位有一个小孩很聪明的话,你可以试一试他会不会自己想办法去证明,我想一个小学生能够自己想出来这个证明的,一定是对数学有相当天赋的。
可是很显然,数目越大,这个素数的数目会越来越少,刚才我讲了几个开始的素数,如果你去把这个素数表查一查,从1-100有25个素数,1-1000只有168个素数,假如1-100的素数的密度跟1-1000的素数的密度一样的话,那么1-1000应该有250个,可是只有168个,这很显然证明素数数目越大,素数密度就越来越少。
大家了解了素数以后,就发现到有没有两个非常接近的素数?两个接近的数就是差1的数,其中有一个一定是偶数,如果那个数是偶数,它就不是素数。所以两个相邻素数不能只差1,当然要注意这句话需要修改一下,2不算,因为2和3是一对孪生素数,这个不算以外,剩下所有的素数对都是两个奇数,所以差2,不能是1。两个素数差2,数学家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孪生素数对,孪生素数对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喜欢数字研究的小孩就会发现到这个对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3和5是一对,17和19是一对。我刚才讲了,数目越大的话,素数的密度就越来越少,2个素数只差2,就更少,这个想法基本是可以证明的,越来越少,后来就没有了,换句话说能不能只有有限个孪生素数对,这就是所谓孪生素数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你可以想到,根据我刚才讲的,其实是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小学生就可能很容易了解到数学里有很多这种非常基本的问题,可是这样非常基本的问题研究了几百年还没有研究完,没有一个数学家讲我会证明孪生素数对的数目或者是有限的或者是无限的,这是个还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研究了几百年了,没有结果,2012年,张益唐教授想了一个新的办法,因为这个非常新,所以震惊了世界,他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他解决了一个稍微修改了的问题,怎么样修改法呢?就是不只是研究孪生素数对,是研究亲戚素数对,什么叫亲戚素数对呢?就是两个素数的距离少于7000万,为什么是7000万呢?是因为他的计算里有这个数,所以他就定义了不是孪生素数对,是亲戚素数对。任何一个孪生素数对也是亲戚素数对,只是近亲而已,可是亲戚素数对可以包括差很远的素数对,所以他的问题是把原来的问题修改了一下,也可以说把它的网张得更大一点,重要的是他证明了,亲戚素数对有无限多。
因为本来是搞了几百年一筹莫展,现在突然他稍微改一改就能够证明出来一个是无限多个,这样一来的话,很多人跟进,所以7000万这个数目就在缩小,我听说缩小到246,再缩小下去,到2的话,这个孪生素数对就完全解决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6
许许多多科学家研究的东西,猜测的东西,设想的东西,并不是在马上当下立刻就会显现出它的作用。
几百年前,毛皮摩擦玻璃棒,就可以吸引桌子上的碎纸屑。——科学家欣喜若狂。别人问有啥意义呢?回答是反诘句:一个出生的婴儿今后能干什么呢?
同样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没有发现什么直接的用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6-05
哥德巴赫猜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数学这样的工具来讲,这很重要的。
而且对于后期人类计算机程序应用,生物科技,军事科学,航天都会有应用范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