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影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障碍有哪些

如题所述

由于每一家国企都有着巨大的规模, 这不仅使他们自身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利益诉求的 主体,而且,各个产业中的国企也已构成了具有一致利益诉求的共同体。在既有体制下,他 们会共同维护已有的地位而排斥异己, 除了自然垄断因素形成的技术性进入壁垒外, 这个利 益共同体会协同构造一些制度性和策略性进入壁垒。 正是这些产业进入壁垒的存在, 大大地 减缓了混合所有制的进程。
国企融资可有多种选择,比如从银行贷款、上市发行权益和吸收民间资本。由上可知, 国有企业可以获得持续的银行低息贷款,从而廉价地使用大量资金;或者通过证券的溢价发 行而融入更多的资本,从而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吸引民间资本则通常被放在最后。由于存 在银行和资本市场更廉价的资金供应, 已经产生了对民间资本的 “挤出效应” , 正是这一 “挤 出”构成了推行混合所有制的一大障碍。
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集团化的“金字塔”模式,在集团层面是一元化的国有产权,在集 团以下的层级中,随着层级的降低,非国有产权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大。由于民营资本是获 取收益最大化的资本,它不仅期望获得剩余收益,也期望获得控制权收益。假如民间资本进 入集团层面的产权结构中, 由于国有产权规模巨大, 任何一个独立的民间资本最多能够获得 剩余收益, 这对于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民间资本而言显然是次优的, 这会影响到民间资本进入 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从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结构看, 伴随着国有企业从最低层逐级上升到集团层面, 控制权的 行政性安排和“内部人”控制会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民间资本的规模和占比有 多大, 也都难以获得相应的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 也难以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发表自己的意 见。
从监督结构看, 由于高级别国企高管的行政任命和内部人控制, 产权主体的监督往往会 失效,且不说小的利益主体由于存在监督“搭便车”效应而不愿实施监督,即便民间资本愿 意付出监督的代价,而监督的收效通常是微小的。由于国企特有的治理结构,民间资本不情 愿进入集团层级的国有企业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混合所有制的形成。
另外, 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在思想上仍然认为, 搞混合所有制最终会危及国家的政治安全; 有些人则担心搞混合所有制时由于“特殊利益集团”的背后操纵,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 民营企业的角度上,一些民营企业家则担心搞混合所有制会被国有企业“吃掉”。这些思想 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构成了实施混合所有制的一个阻碍因素。 一些案例的分析也表明, 国企与 民企在企业的治理和管理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两类产权关系深度融合的障碍。

对策:
第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有经济的分类改革。
第二,将混合所有制企业确定为我国大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三,努力消除民营经济、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壁垒。
第四,弱化金融部门、资本市场对国企的信贷和上市偏好。
第五,改革国企治理结构,强化市场在要素和权利配置中的作用。
第六,创新民营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从进入低层级企业起步。
第七,进一步解放思想,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参考:《企业观察报》扫除混合所有制推进的现实障碍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0-w2N8yDmckaFjySEc2z6cpa4qR6tfxx419_rvWwyG4CX7tFKY6o7Iskga-qSs2VWtF-iyOghRg0d4ivWrMvrtMsNpoYVB5Vw1rkUt5iIu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