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那个宣称要扎根农村60年的知青柴春泽,现在过得怎样?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出现过众多历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我们影响极其深远,不仅带到了各大地区的发展,还增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被世人赞扬。

在诸多文化活动之中,"上山下乡"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了。《农友》中的一句"同挥热汗浇黄土,竞唱秧歌入巧云",便将"上山下乡"时知青们的热情写于纸面,让世人对知青都有属于自己的了解。在47年前,那个宣称要扎根农村60年的知青柴春泽,现在过得怎样?

1."上山下乡",影响广泛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柴春泽,生于1952年的一个干部家庭,是当年"上山下乡"大部队中的一员。柴春泽的父亲是抗战老兵,母亲则是机关干部,对家教方面十分看重。

起初在父亲的影响下,柴春泽的理想一直是参军,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可是由于他过于出色的学习水平,他被校内领导一致选为知青代表,从事知青活动。

当时正值"上山下乡"活动高峰期,国家大力推广上山下乡,校内的推广力度也极大。在当时校内领导与同学的劝说下,柴春泽也是暂时改变了自己的理想,决定跟随大部队,投身于上山下乡的活动当中。

柴春泽与校内几个有志青年一起,被分到了翁牛特旗开始工作。当时父亲想动用关系,将他留在本地农村当知青,但却被他断然拒绝,因为他想,既然要去农村,就去最艰苦的地方,完成最难的任务,为祖国发展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2.立志扎根农村60年

到了翁牛特旗,知青们发现,这里的生活不光不容易,而且十分困苦。三天两天吃不上饱饭不说,甚至连顿热饭都吃不上,每天都是馒头咸菜,没菜的时候,甚至只能吃带着冰渣渣的葱蘸酱,借此充饥,日子十分艰苦。很多知青都叫苦连连,托关系找朋友想离开此地,但柴春泽却从没这么想过,因为他是知青代表,他要做足榜样工作。

柴春泽不仅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工作,甚至还做足了在乡下待一辈子的准备。在乡下辛苦工作几个月后,柴春泽的父亲因为工作努力原因,被调到了永和营子煤矿接管煤矿,开始当矿长。

当了矿长之后,虽然权力不大,但将儿子从附近乡下调到矿上的本事还是有的。父亲当上矿长,柴春泽十分高兴,正准备写信祝贺父亲时,父亲的信却先来了。

原来,当时正处知青返乡热潮,父亲希望柴春泽能听自己的话,乘着这个机会,调到矿上工作,在这里父子俩也有个照应。父亲的话,柴春泽也能理解,毕竟每个父亲都不想让儿子吃太多的苦。

但令众人没想到的是,柴春泽当即便写信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仅在心中批评了父亲这种想利用职务走后门的想法,还在信中向父亲表示了,自己要在农村扎根60年的决心。

3.成家立业,路途波折

为了彰显自己扎根农村的决心,柴春泽将信件在青年点当着众人的面朗读,得到了广泛认可。民间反映良好,"人民日报"等报社也刊登了他这封信,很快柴春泽便因为那句"扎根农村60年",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小有名气之后,他便带着知青们一起在乡间努力奋斗,为百姓的未来谋求发展,但好景不长,很快他的人生便发生了变故。

1976年,柴春泽被捕入狱,在狱中一呆就是3年。从监狱出来后,外界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处处都与柴春泽这个知情显得格格不入。在心理最崩溃的时候,幸亏女友一直陪伴自己,才帮他渡过难关。1979年,结婚后的柴春泽被安排到砖厂工作,并在同年以优秀的表现,恢复了党员身份。

1982年,30岁的柴春泽决定放弃安稳工作,去报考大学。凭借知青的知识功底,柴春泽成功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并在毕业之后,受学校之邀,留校任教。

现如今,柴春泽早已安定下来。这些年间,他当过班主任,做过研究员,还建立了属于知青们的柴春泽网站,妻子貌美,女儿孝顺,家庭幸福美满,现在的柴春泽仿佛是个人生赢家一般,日子过得十分开心。

"痛别父母赴边疆,热血豪情斗地天",用《赞美知青》中的这句话来形容柴春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从年少走进乡村,到年轻被捕入狱,再到中年成家立业,这其中经历过诸多困难,也获得了诸多幸福,这些年间的一切感受,或许只有柴春泽自己知道吧。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47年前,那个宣称要扎根农村60年的知青柴春泽,现在过得怎样?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7
现在过得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确实在农村里干了很长时间的活,然后后来高考恢复了以后,他就去考了学校,当了老师。
第2个回答  2021-03-31
现在的他过得还是很不错的,依旧非常热爱这份工作。
第3个回答  2021-04-18
他就是那个时代造就出的一个巨婴,如没看到此文也早忘光光了。
第4个回答  2021-04-18
口是心非,扎根农村六十年?劳改三年清透了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这个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