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个论文,分不是问题,资料题目找我要 题目: 一、幸福感研究 二、农民合作研究 三、农业保险研究 四

帮忙写个论文,分不是问题,资料题目找我要 题目: 一、幸福感研究 二、农民合作研究 三、农业保险研究 四五、土地流转研究
我一个朋友要,我才不看那玩意呢

你要知道,找个枪手写论文,一般要付至少2000元以上的报酬。你觉得百度知道的分值,一分能值10块钱??
废话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摘要】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详细阐述了幸福的结构,从描述比较阶段、理论构建阶段和测量发展阶段总结了幸福的研究进程,最后提出幸福感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 结构 研究进程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然而,幸福是什么,却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神秘的古今难题。由于幸福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涵盖范围很广,许多学者也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幸福做了不同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思想和研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探索幸福的道路。但是,这些学科对幸福的研究都还只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推测和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思辩活动。因此,这些研究都未能得到令众人满意和信服的答案。而心理学家试图从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幸福,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幸福”这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进人到科学实证的领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幸福侧重于解释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和为人们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到现在已是硕果累累。

1幸福感的结构及界定

1. 1快乐论的主观幸福感

在心理学中,普遍把幸福感定义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主观的概念。因此,心理学中研究的幸福感是自我体验的幸福,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总的来说,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有多么幸福的评价。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进行的评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情感状态[1]。因此,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组成。

1.2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哲学中的快乐主义,侧重于强调个体主观快乐体验。而实现论的幸福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为个体在个人领域面对生活挑战时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潜能的实现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称为“心理幸福感”。它关注个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的核心要素是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自我接纳六个方面[2]。

1. 3综合幸福感

随着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某种程度相互补充,两者理论框架与测量指标(认知性与情感性、享乐性和发展性、状态性和倾向性)的整合,也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例如,苗元江(2003)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综合幸福感”,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进行整合,提出了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利他行为、自我价值、人格成长构成[3]。

由此可见,不管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还是综合幸福感,都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幸福感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对其评定主要依赖个体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得最真实,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2幸福感的研究进程

在这过去的四十年中,可以把幸福感研究概括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阶段(Diener,1997)。

2.1描述比较阶段

这是幸福感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是人口学统计方面对幸福的影响,主要采取两种研究取向或研究策略(Diener,1984)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描述与测量;即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2.1.1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与幸福相关的环境。与幸福相关的环境研究包括(1)国家、地理、个人居住的文化地区;(2)个人历史、生活事件,如彩票中大奖、不幸的车祸等;(3)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生活状态变量,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工作保障,收入健康和宗教依附等。这些环境变量对人们的幸福有很大的影响。以往的横向研究表明,环境变量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相联系,经验证明中产阶级个体比工作阶级更幸福;结婚比单身、离婚更幸福;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4]。

2.1.2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Heady发现人格影响生活事件,进而影响幸福感。Costa等人发现,两个主要的人格特质: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部分研究还发现人格特质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具有“幸福图式”的人,对生活事件和环境倾向予以正面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拥有更甜美的回忆和更乐观的期望,其幸福感水平较高[5]。

2.2理论建构阶段

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范式,研究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这一阶段形成了许多的理论,例如,适应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理论、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进行理论解释,促使幸福感研究的深化。

2.2.1判断一认知理论

把适应理论、自我理论、认知理论、比较理论进行归纳,形成了判断一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是相对的,关键取决于判断的标准。当判断标准与其他个体做横向比较时,这就是“社会比较理论”,Wood认为人格为社会比较涂上“个性色彩”,它影响比较的方式,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下也作向上比较,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而悲观抑郁者却相反;当判断的标准是以自己的过去处境做纵向比较,这就是“适应理论”,人们一开始会对生活事件或环境产生强烈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积极与消极事件,使其不至于总是狂喜或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反应,适应与习惯又会回到基线水平;当判断标准是以自我的理想概念做比较,这就是 “自我理论”, Higgins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自我和谐的人幸福感较高。

2.2.2目标与期望理论

目标与期望值理论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满足和目标是否现实。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与目标理论相似的还有期望值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感决定于个体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对比,如果现实成就大于期望值则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会产生消极情感。总之,主观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是人们朝着基于自身价值观所建立的生活目标前进过程中而形成的心理平衡或失衡的内在体验。

以上各种理论解释模型从不同侧面理解幸福感,均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释了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但都存在不足与缺陷。已有研究表明,幸福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绝非某种内在或外在因素单独作用的成果。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正确把握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更加深入地研究认知与人格、环境因素在主观幸福感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建构一个维度更多、层次更高、解释面更广的理论模型,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2.3测量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则进入对幸福感测量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主要对幸福感的测量范式进行比较分析,建构了多种理论支持的幸福感整合模型,提出了幸福感测量的多种指标。由于人们对幸福这一词非常熟悉,因此许多调查研究要求人们直接回答他们有多幸福。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中,用的最多的是整体幸福感单题测量工具,例如: Fordyce(1988)编制的文字单题量表,Cantril (1965)的梯形量表和山形量表、Andrews和Withy (1976)的脸形量表等图形量表。多题量表种类繁多,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Mpbel编制《幸福感指数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国际大学调查表》、Carol Ryff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量表》。

3.幸福感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对于幸福感的心理学探讨己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人类对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索的过程,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幸福感研究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标准相分离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关注的是个人内部的心理体验,这意味着他人认可的幸福感标准不一定拥有主观幸福感。如果幸福仅仅具有主观属性,而没有任何客观标准可以检验,纯粹主观的判断可能会导致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相反结论,以幸福生活为终极目的和检验尺度的理论便无法成立,所有关于快乐指数、主观幸福感、满意度的调查便无意义, 并最终导致幸福的“不可知论”。因此,要全面理解幸福感,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幸福是一种具有相当客观基础的主体体验即其幸福的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现实生活中,美味的食物、洁净的环境、宽敞的居所,绝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感到快乐和幸福;古语说人生有四大幸事 “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人们对这些环境和事件体验都是建立在人们具有相对接近的幸福体验与评价的基础上的,这说明了人类快乐具有的客观标准和公众认同性。因此,满足幸福的对象客观性和人们对相同对象具有的比较接近的认同感, 表明了人类幸福具有客观基础。

由此可见,一方面,幸福感不能脱离幸福的生活状态而存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只有被自我觉知的时候,才对个人有意义,它又是主观的。

3.2幸福感的研究关注消极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

目前许多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一般说,良性事件与积极情感相关,负性事件与消极情感相关,大量研究显示,消极事件比积极事件更能影响人们的快乐,一项由社会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作出的重要调查表明,与积极事件相比,人们生来就对消极事件的反应更加强烈。

由于消极事件对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生活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消极的生活事件上。作为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Cui等人(1996)发表了一项长达3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消极生活事件对成年人晚期的精神健康有着肯定的不良影响。青少年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Huebner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感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个体体验到的负性事件愈多,则愈感到不幸福。王极盛[5]等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4项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幸福感总分显著负相关,其中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还依次进入对幸福感的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者单方面从消极的生活事件和幸福感的关系中得出消极事件作为压力和应激源,却很少关注积极的生活事件对幸福的影响,国外有研究显示,积极的日常经历对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国内学者邢占军也认为,当年发生的大事或者政府决策,对民众的幸福感影响颇大,例如,2004年的“神五”发射成功则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因此,研究积极的生活事情对幸福感的影响对提高幸福感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3.3幸福感的研究仅仅关注个体幸福感

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类个体具有的天赋权力。大量的幸福感研究都集中于个体。这主要是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然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影响着幸福感。文化的内涵是一种价值体系,包括行为习惯、道德标准、风俗制度等内容。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幸福生活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例如:集体主义文化重视集体团结和目标,而个人主义文化则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及情绪、动机等。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中人的幸福感总是涉及关系和谐、责任的完成和期望的实现,而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的幸福感往往包括自豪和个人目标的达成[6]。因此,在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幸福感幸福感应包括个人幸福感和集体幸福感。而我国是集体主义国家,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幸福感必定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幸福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幸福感的机构。而且,目前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般生活环境的主观感知,不同的群体对幸福的感知不同,纵观对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偏重对个人幸福感,忽视了研究集体幸福。因此,以后的研究也要关注集体幸福感。

4.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感应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人到集体,形成未来幸福感研究的脉络,这样可以全面地了解幸福感全貌,促进幸福感理论的深化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著, 郑雪等译. 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8.

[2] 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

[3]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05.

[4] Chu Kim-Prieto, Ed Dinener, Maya Tamir. Integrating the diverse definitions of happiness: a time-sequential framework of subjev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5, 06:261–300.

[5]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l(2):96—99.

[6] 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8(3):632—633.

作者简介:

郑美娟(1984-),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6
自己的事自己做
第2个回答  2010-09-16
把邮箱给我发给你。也只能是第三,四条。第一,二条不知道。
第3个回答  2010-09-18
哪里有你说得那么贵啊!我朋友刚让人写了一篇没多少钱,好像叫什么鱼跃期刊网的。
相似回答